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一、HLA-DQA1基因多态性及表达调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糖尿病和沃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 二、ApoM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牛妮芳  
【摘要】: 研究背景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和沃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是T细胞介导的分别以胰岛β细胞和全身色素细胞为靶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D),多项研究均表明与T细胞免疫应答相关的HLA-Ⅱ类抗原与AD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应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DQA1为候选基因分析其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多态性及其转录活性与中国人群T1D和VKH发生的关系。 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中国汉族T1D患者98例、VKH患者88例和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对照146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克隆-测序方法分别进行HLA-DQA1基因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多态性分析,构建含不同HLA-DQA1启动子等位基因及变异体的pGL3-Basic重组质粒,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剂盒检测其转录活性。 研究结果 1.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T1D的关联 (1) DQA1基因编码区等位基因DQA1*0302/3在T1D组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2.7%vs 14.4%,Pc<0.001,OR=2.886,95%CI 1.854-4.493),而DQA1*0102的频率在T1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7.1%vs 18.8%,Pc=0.003,OR=0.331,95%CI 0.179-0.615)。 (2) DQA1基因启动子区等位基因QAP3.11和QAP3.12在T1D组的频率分别是27.0%和24.0%,在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14.4%和11.3%,两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c=0.008;Pc=0.002);而QAP1.2、QAP1.3和QAP4.2的频率在T1D患者组显著低于对照绢(5.1%vs 20.2%,Pc<0.001;4.6%vs 13.0%,Pc=O.016;0.5%vs 9.2%,Pc<0.001)。 (3) DQA1基因单倍型QAP3.12-DQA1*0302/3和QAP3.11-DQA1*0302/3的频率在T1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0.4%vs 9.9%,P=0.001,OR=2.325;12.2%vs 3.4%,P<0.001,OR=3.935),而QAP1.2-DQA1*0102的频率在T1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3.1%vs 13.7%,P<0.001,OR=0.199)。 2.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VKH的关联 (1) VKH组DQA1基因编码区等位基因DQA1*0302/3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0.9%vs 14.4%,Pc<0.001,OR=4.121,95%CI 2.634-6.424),而DQA1*0103和DQA1*0501的频率在VKH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7%vs 9.9%,Pc=0.006,OR=0.157,95%CI 0.047-0.524;11.9%vs 22.6%,Pc=0.040,OR=0.464,95%CI 0.273-0.790)。 (2) VKH组DQA1启动子区等位基因QAP3.11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2.6%vs 14.4%,Pc<0.001),而QAP1.3的频率在VKH患者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8%vs 13.0%,Pc=0.002)。 (3) DQA1基因单倍型QAP3.11-DQA1*0302/3和QAP3.12-DQA1*0301的频率在VK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7.5%vs 3.4%,P<0.001,OR=16.920;5.7%vs 0.7%,P=0.001,OR=8.735)。 3.非AD对照组HLA-DQA1基因编码区和启动子区等位基因间的连锁不平衡分析QAP2.1与DQA1*0201以及QAP4.1与DQA1*0501之间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D’=1.000,r~2=0.943,P<0.001;D’=1.000,r~2=0.889,P<0.001)。 4.HLA-DQA1基因启动子区等位基因转录活性分析 不同启动子等位基因及其变异体的荧光素酶表达活性分析结果显示:QAP1.2的转录活性是QAP4.1的1.67倍。 结论 携带等位基因DQA1*0302/3、QAP3.11和QAP3.12以及单倍型QAP3.11-DQA1*0302/3和QAP3.12-DQA1*0302/3的个体可增加罹患T1D的风险;携带等位基因DQA1*0102、QAP1.2、QAP1.3和QAP4.2以及单倍型QAP1.2-DQA1*0102的个体可降低罹患T1D的风险。DQA1*0302/3、QAP3.11以及单倍型QAP3.11-DQA1*0302/3和QAP3.12-DQA1*0301是VKH的遗传易感因素;而DQA1*0103、*0501和QAP1.3是VKH的遗传抵抗因素。QAP2.1与DQA1*0201及QAP4.1与DQA1*0501之间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HLA-DQA1启动子区、编码区多态性可能分别通过改变DQ分子α链结构、调控DQA1基因转录水平影响AD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背景 载脂蛋白M(apolipoprotein M,apoM)是一种主要存在于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中的载脂蛋白,最新研究表明它与前β-HDL(preβ-HDL)形成和巨噬细胞胆固醇(cholesterol,CHO)外流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脂质异常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ApoM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发生的关系。 研究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选取中国汉族170例T2D患者和156例非糖尿病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法检测ApoM基因5个SNPs(G-1529A、C-1065A、T-855C、T-778C和C2343T)的多态性。 研究结果 1.未发现ApoM基因G-1529A和C2343T位点的多态性;C-1065A和T-855C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T2D组和非DM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别。 2.T-778C位点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2D患者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6%vs 5.8%,P=0.026,OR=1.934,95%CI 1.074-3.483);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在非DM对照组中携带CT或CC基因型个体的血浆CHO和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较TT基因型显著升高(221.7 vs 204.2mg/dl,P=0.033;92.6 vs 89.7mg/dl,P=0.04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调整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CHO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后,-778(CT+CC)仍是T2D的独立易感因子(P=0.013,OR=2.287)。 3.C-1065A、T-855C和T-778C三个位点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CTC在T2D患者组中的频率高于非DM对照组(9.1%vs 5.8%,P=0.105),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非DM对照组单倍型与临床表型分析结果显示CTC单倍型个体的CHO和FPG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单倍型(221.7 vs 205.3mg/dl,P=0.039;92.6 vs 89.9mg/dl,P=0.048)。 结论 本研究首次分析了ApoM基因多态性与T2D发生的关系,结果提示位于ApoM基因启动子区的T-778C多态性可能通过调节血浆CHO和FPG水平影响中国汉族T2D的发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妙艳;于德民;刘德敏;;缓激肽B_2受体基因启动子区-58T/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王玉明;马春宇;段勇;刘华;;葡萄糖激酶基因启动子区-30位G/A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刘萍;王祺;刘荣莉;郑立升;;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昏迷1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6年01期
4 Hegyi Gabriella MD.;;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现状与未来[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夏新中;夏洋;肖静;;黄芪多糖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9年04期
6 蔡梦茵,陈图锋,钟文昭,严励;1型糖尿病TAP基因多态性的Meta分析[J];循证医学;2005年05期
7 孙明谨;曾玉琴;李雪锋;朱大菊;;糖尿病患者T,B细胞亚群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年22期
8 肖倩;刘芳;;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4期
9 杜纪坤;;脂蛋白脂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06期
10 彭婵;黄青阳;黄汉涛;;ENPP1基因K121Q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2期
11 裴紫燕;张立煌;;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12 张云;肖新华;王姮;王彤;孙琦;杨国华;付勇;袁涛;张茜;刘秋英;;PAX4基因A1168C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1型糖尿病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3 杜纪坤;黄青阳;李守华;熊国梅;;脂蛋白脂酶基因HindⅢ酶切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J];遗传;2007年08期
14 胡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5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年14期
15 胡晓美;吕建新;;线粒体DNA 5178C/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年17期
16 汝颖;马猛;马腾;王长江;王佑民;章秋;陈明卫;;脂联素基因SNP276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关联[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年06期
17 杨莹;宋滇平;王玉明;张敏;;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V(16)A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摘要)[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8 吴娜;周理兰;国丹;王洋;韩萍;;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10期
19 许瑞艳;东野光;;糖尿病患者血清中IL-18和IL-12的变化[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12期
20 姚文华;糖尿病的“蜜月期”是怎么一回事?[J];糖尿病新世界;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梅;王德全;许玲;晋万强;台培春;;膜糖蛋白PC-1基因K121Q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林帆;庄维特;林丽香;;E-选择素S128R多态性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及其冠心病并发症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 韩军艳;黄亚非;张胜桃;吴雄文;龚非力;;湖北汉族人群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SLE关联性的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市免疫学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陈芳建;俞红;樊瑶;吕建新;;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A];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陈芳建;俞红;樊璠;吕建新;;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6 邹效漫;马芳玲;陆菊明;;醛糖还原酶基因启动子区C-106T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易感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洪天配;王海宁;;胰岛素受体底物-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董砚虎;李长贵;王海燕;司元国;吕文山;翟木绪;王军;柳林;;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吕海燕;贾建平;;APP启动子多态性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易感性[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卫平;;2型糖尿病人GAD抗体阳性率及分析[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妮芳;一、HLA-DQA1基因多态性及表达调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糖尿病和沃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 二、ApoM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2 陈洁莉;脂联素及其基因单链核苷酸多态性在正常糖耐量,糖耐量受损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3 张焱如;马生长激素(GH)基因序列、分子进化及其多态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4 谢仁明;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中医疗效的加权秩和比(WRSR)综合评价[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5 王国庆;分枝杆菌hsp65基因多态性与其对消毒剂抗性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姜洪华;脾气虚证患者线粒体DNA多态性与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孙增荣;2型糖尿病伴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8 李翔;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9 王芬;中药糖耐康干预KKAy小鼠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奚苗苗;中药皂苷的抗糖尿病活性筛选和药效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琳;核因子kappa 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2 古今刚;线粒体DNA5178多态性、8296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张明;白介素6受体基因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D];兰州大学;2006年
4 康庄;白族2型糖尿病与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5 张亚文;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同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6 肖艳新;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7 王巧宏;中国人CTLA-4基因外显子1多态性与Graves'病的相关研究以及DNA序列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8 王静;2型糖尿病及合并脑梗塞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9 张金霞;化痰活血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周惟强;内外兼治改善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NCV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厦门市火车站铁路医院糖尿病专科 王林;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特点及其区别[N];福建科技报;2003年
2 主持人 向红丁博士;2型糖尿病的诱因与特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林秀珍 金永红;根治1型糖尿病[N];健康报;2002年
4 ;生命离不开胰岛素[N];大众卫生报;2000年
5 新华;丹麦发现荷尔蒙可医2型糖尿病[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2年
6 董凌燕 杨金奎;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特点[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新熏;乳猪胰腺细胞移植可治疗1型糖尿病[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东东;胰岛素当用则用[N];医药经济报;2003年
9 德;死亡细胞堆积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N];医药经济报;2004年
10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糖尿病神经内科 谢云 汪玮琳;运动对1型糖尿病的影响[N];家庭医生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