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表达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同源分子的功能研究
【摘要】:
疟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全球每年有200万人死亡。一方面,疟疾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人们对其仍然缺乏了解。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疟原虫逃逸宿主免疫攻击的机理还不清楚,并且目前没有任何疟原虫来源的分子被认为直接参与了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
本研究鉴定了2个来源于疟原虫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同源分子:PfMIF和PyMIF,它们分别来源于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和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本研究发现,疟原虫来源的MIF分子在氨基酸序列上与MIF家族成员的一致性在27-30%,Proline 2等主要氨基酸位点高度保守,三维结构与MIF家族成员高度相似。PfMIF具有互变异构酶活性,但是与HuMIF相比活力较低。PfMIF在趋化方面具有与HuMIF相当的活性。PfMIF分子能够从体外培养的感染红细胞或者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系中释放。感染恶性疟的病人血清中能检测到PfMIF分子,感染约氏疟的小鼠体内Pymif转录水平在感染后第四天开始持续升高,而血清中的PyMIF分子持续升高至30%虫血率后下降,最高浓度在40-50ng/ml。
本研究结果表明,PfMIF和PyMIF是MIF家族的两个新成员,并且可能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在感染过程中扮演一定角色。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寄生虫逃逸宿主免疫反应和感染的机理,并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
|
|
1 |
谢杨新;聂为民;姜天俊;秦恩强;李文刚;赵鹏;张昕;陈威薇;周治平;赵敏;;北京地区50例疟疾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
2 |
黄宝定;;温岭市消除疟疾目标现状与对策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
3 |
陈海英;鲍万国;王峰;;21例疟疾患者基本状况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
4 |
张尔康;;71例输入性疟疾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
5 |
谢杨新;聂为民;姜天俊;秦恩强;李文刚;赵鹏;张昕;陈威巍;周志平;赵敏;;北京地区50例疟疾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
6 |
邓成义;;疟疾78例分析[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
7 |
徐颖;;一例疟疾患儿的护理[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
8 |
桂爱芳;黄光全;左胜利;裴速建;胡乐群;陈国英;余品红;;湖北省疟疾发病漏报抽样调查及疫情评估[A];中国动物学会全国第九次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
9 |
王善青;;海南省疟疾现状及控制恶性疟措施[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
10 |
晏维;蒋诗国;李继银;;重庆市疟疾发病的动态模型[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