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营养状况与枯萎卵妊娠关系的研究
【摘要】:
枯萎卵妊娠是临床早期妊娠中常见的疾病。随着人们优生优育意识的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及B超技术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枯萎卵妊娠被临床检出并有增加趋势,且枯萎卵妊娠的发生给孕妇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目前枯萎卵妊娠的研究存在很多问题:1)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关于胚胎停育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包括了胚胎死亡型和枯萎卵型胚胎停育,定义不明确,导致多种病例选择偏倚。2)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关于胚胎停育和营养状况的研究。3)目前几乎没有关于枯萎卵具体病理形态学表现的研究。
目的:1)研究枯萎卵妊娠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枯萎卵妊娠的发生特点,为进行深入的病因研究,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提供线索。2)探讨营养状况与胚胎停育枯萎卵型妊娠的关系,初步建立判别函数,为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3)利用定性研究的调查方法,深入调查当地群众的饮食行为习惯,为制定操作性强且适宜于当地的饮食行为干预方案奠定基础。
方法:根据一定的现场选择标准,选定山西省出生缺陷较高的吕梁地区四个县的四个医院作为研究现场,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80对孕周匹配的枯萎卵组和正常组孕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且对其中的30对孕妇测定叶酸,VB12、同型半胱氨酸,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和55种矿物质。其中叶酸和VB12是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55种元素水平。采用卡方检验、配对T检验,多变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饮食行为干预的定性调查研究现场为以确定的研究现场中的两个县,研究对象为这两个县中的四个村80名妇女。每个县两个村,每个村通过一定的选择标准选定10名育龄妇女。采用的定性调查方法包括结构式观察法、结构化个人访谈、专题小组讨论、农村参与式调查和实地观察。调查工具为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引进的食物频率调查问卷和结构式访谈提纲。
结果:1)枯萎卵妊娠的胎囊内只有囊液,没有胚胎组织。妊娠囊外没有绒毛组织或绒毛组织较稀疏。病理组织HE染色的结果显示,枯萎卵妊娠中绒毛膜组织中绒毛细胞较少,且粘液变性严重。
2)枯萎卵妊娠发生数占总不良妊娠结局例数的比例平均为40%,枯萎卵妊娠与妊娠早期其他形式自然流产的比值为6;枯萎卵妊娠与神经管畸形发生例数的比值为1.5;枯萎卵妊娠与其他畸形发生例数的比值为1.7。
3)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显示,枯萎卵组和正常组孕妇在孕妇年龄、丈夫年龄、孕妇和丈夫的文化程度方面、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情况、吸烟、饮酒和饮食行为方面都没有差别。但枯萎卵组孕妇中外省市人所占比例多于正常组孕妇,且枯萎卵组孕妇的既往怀孕次数、流产次数、死胎死产次数、和生育过智力低下儿次数多于正常组孕妇。进一步的调查显示两组孕妇在“亲属中是否有智力低下儿”、“先天畸形儿生育史”和“亲属中是否有先天畸形儿生育史”的分布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4)血样和尿样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枯萎卵组孕妇的叶酸,钒,钛,锂,镉,锶,铷,磷、钠、钾和硼的水平低于正常组孕妇;VB12、同型半胱氨酸和锗水平高于正常组孕妇;两组孕妇的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没有差异。
5)饮食行为干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显示,当地主食主要为面条和馒头。蔬菜主要为土豆和白菜。当地妇女主食的摄入量高于中国营养学会膳食宝塔的推荐量,新鲜蔬菜,水果、动物食品和豆类奶类等食用量都低于推荐量,尤其是动物食品、豆类和奶类的食用量只为推荐量的三分之一或低于三分之一。饮食行为不科学的原因主要为经济收入低,不足以买多种食物,以及不知道何为科学的饮食行为。
结论:孕妇较低的叶酸,钛,锂,镉,锶,铷,磷、钠、钾和硼的水平,和较高的同型半胱氨酸和锗水平,与枯萎卵妊娠的发生有关。饮食行为干预调查研究结果提示当地饮食单调,饮食行为习惯不科学。且当地村民接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操作性较强的饮食行为干预措施。
|
|
|
|
1 |
杨曼春;;叶酸与神经管畸形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20期 |
2 |
刘正市;叶酸治疗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体会[J];海峡药学;1994年03期 |
3 |
阎铁昆,朱淑兰,赵立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_(12)含量的临床研究[J];天津医药;1996年07期 |
4 |
王艳,刘乃明;结肠癌化学预防的新进展[J];职业与健康;1999年04期 |
5 |
郝玲,刘明珠,刘晓慧,陈星,唐仪,李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维生素B_(12)及还原酶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
6 |
万慎曜;孕早期应补叶酸[J];医药与保健;2000年11期 |
7 |
胡绍燕,姬宏宇,李清茂,赵麟成,陈金华,郭梅,张建勇,舒丽莎,崔志强;硫酸亚铁和叶酸防治山区孕妇贫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0年03期 |
8 |
郑广程,常玲玲;应用小剂量叶酸联合VitB_6和VitB_(12)减少冠状动脉疾病中同源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4期 |
9 |
阎振成,朱妙珍,张建国,王惠民;叶酸改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性贫血疗效的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10 |
袁宇,谷兆侠,袁彬,王卫民;叶酸、B族维生素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2年01期 |
11 |
赵长新;肝硬化患者红细胞生成素、叶酸、维生素B_(12)联检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2年03期 |
12 |
欧敬民;叶酸与肿瘤发生[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2年02期 |
13 |
肖荣,赵海峰,梁江,李学敏;大豆异黄酮与叶酸对大鼠神经管畸形的保护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05期 |
14 |
蒲昭和;男性饮食对未来孩子的影响[J];社区;2003年17期 |
15 |
王青,汪茜,袁红,王鲁宁;老年性痴呆患者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_(12)的临床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3年04期 |
16 |
陆娟,房静远;叶酸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的多态性与肿瘤[J];上海医学;2003年12期 |
17 |
张乐,李智文,任爱国,李竹;影响育龄妇女叶酸增补的因素[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年06期 |
18 |
余海峰,郑美华,杨希,李春胜,邓晓燕,陈军斌;血液透析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效果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4年02期 |
19 |
陈东育,宋兆峰,朱凤英,陈红伟,唐国栋;单用叶酸与联合维生素B_(12)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师杂志;2004年06期 |
20 |
裴丽君,李竹;还原叶酸载体基因(RFC1)与神经管和颅面畸形病因学关系的研究进展[J];遗传;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