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恶性疟原虫候选抗原PfMAg-1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高宇辉  
【摘要】: 疟疾是目6前世界上对人类危害最严重三大传染病之一,它是由蚊媒传播的寄生原虫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受到疟原虫感染,约三百万人死于恶性疟疾。其中80%是五岁以下的儿童和孕妇。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4种,而恶性疟原虫是这四种寄生虫中最致命的一种。恶性疟原虫生活周期复杂,包括在按蚊宿主发育和人体宿主发育两个阶段。在人体感染阶段,又分为红前期和红内期,其中红内期是导致临床疾病的阶段,严重的贫血、脑疟等症状会导致感染者死亡。由于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的不断出现和蔓延,使恶性疟疾的化学治疗难以奏效;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导致虫媒对杀虫剂也易产生抗药性,使得人们对疟疾流行的控制及疟疾感染预防和治疗面临巨大难题。人类通过接种疫苗防治感染性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疟疾的防治过程中,人们希望通过有效的预防接种来防止发病,减轻临床症状。然而由于疟原虫生物学特性复杂,其抗原具有阶段特异性、虫株差异性和高度变异性等特点,因此尽管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不少红内期抗原,但对这些抗原无论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都未能达到满意的免疫保护性。因此寻找新的保护性抗原候选基因仍然是疟疾疫苗发展的重点。 pfmag-1是本室利用单克隆抗体(M26-32)从恶性疟原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新抗原候选基因。M26-32是本室制备的泛疟原虫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体外实验证实其可以有效地抑制恶性疟原虫生长。前期工作表明,pfmag-1是一个典型的恶性疟原虫基因,A/T含量高达75.59%,它编码一个全长589氨基酸的蛋白PfMAg-1;预测分子量70.2KDa;PfMAg-1蛋白C末端为14个拷贝的十肽重复结构域,主要的重复单元为QTEIKND(H/N)I。PfMAg-1基因位于恶性疟原虫4号染色体,在基因组上仅有一个拷贝。PfMAg-1蛋白在恶性疟原虫的晚期裂殖体期表达。 PfMAg-1基因在基因组水平有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完整的C端重复十肽氨基酸序列由最后一个外显子编码。实验证明该基因在不同来源的恶性疟原虫虫株T996,D10,Dd2,Honduras-1,HB3,FCC1,FCC2,FCR3中均较为保守,N端包括第一个外显子第一个内含子和第二个外显子在序列上基本一致。PfMAg-1C端蛋白在上述8株恶性疟原虫中均存在特征性的十肽重复结构域,只是在重复次数上有所差异,从14-19次不等。pfmag-1序列比对的结果表明,与之同源性最高的几条序列依次来自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伯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约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yoelii)和夏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蛋白。有趣的是,这些序列或者与PfMAg-1非重复区同源,或者与其重复区同源,但没有一个蛋白分子和PfMAg-1完整序列同源。其中约氏鼠疟原虫和PfMAg-1序列C未端重复区同源的蛋白(pypAg-1)(1)免疫小鼠后,可以在约氏疟原虫攻击时提供有效的保护。本文还观察到PfMAg-1在红内期可能经历了酶解过程,释放出非重复区和重复区肽段,提示PfMAg-1蛋白作为仅表达于恶性疟原虫内的蛋白分子,在进化上更接近高等生物,以适应于在人体内寄生的独特需要;其C端十肽单位重复次数的差异提示其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压力,自然条件下具有一定免疫原性。 本研究旨在围绕对PfMAg-1免疫原性的全面观察,进一步探讨PfMAg-1作为新一代恶性疟疾疫苗的可能性。通过表达全长基因PfMAg-1蛋白,探讨完整PfMAg-1蛋白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在疟原虫体内可能发挥的生物学功能。由于在前期实验中,尝试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全长PfMAg-1蛋白未获成功,因此本试验尝试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表达全长PfMAg-1蛋白。将全长pfmag-1基因克隆于分泌性表达载体pPICZαB,并转入酵母GS115进行表达,尽管证实克隆质粒已整合到酵母基因组中,并筛选了Mut+基因型转化子,但始终未能获得重组蛋白的表达。 根据生物信息学软件的分析结果,我们分别克隆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了pfmag-1基因的三个预测高抗原性片段,获得重组蛋白PfMAg-1-N,PfMAg-1-M,和PfMAg-1-C,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后制备抗血清纯化IgG,证实三种IgG在体外培养中均可抑制3D7株恶性疟原虫的生长,其中以抗C端重复结构域抗体最为有效,抑制率可以达到73%。证明PfMAg-1蛋白的C端重复结构域是M26-32识别的保护性B细胞表位。 在Western blotting实验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抗PfMAg-1-C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还是抗PfMAg-1 N端的单克隆抗体,均可从各期混合的感染红细胞抽提物中识别出两条蛋白带,即预测的70KDa条带和另一条50KDa左右的条带,而在富集的成熟裂殖体抽提蛋白中则只识别后一条短带,提示PfMAg-1可能在红内期发育的晚期经了酶解过程。 由于皂素处理感染红细胞后,仅在感染红细胞膜以及纳虫空泡膜上“打孔”,而疟原虫细胞膜不受影响,使识别疟原虫细胞膜表面蛋白的抗体可以穿过红细胞膜和纳虫空泡膜进入感染红细胞,结合在疟原虫细胞膜表面。我们经过percoll富集的成熟裂殖体后,发现anti-pET30a-PfMAg-1-C IgG抗体可标记在皂素处理的晚期感染红细胞中的裂殖子表面,而不未处理的晚期感染红细胞。证实PfMAg-1蛋白的C端重复区位于裂殖子细胞膜表面,与免疫电镜结果一致。 PfMSP-1蛋白(2,3)和PfMSP-4(4,5)蛋白是位于裂殖子表面的保护性蛋白。本试验使用抗PfMAg-1-N片断的单抗X6-2C分别与MSP-1和MSP-4兔抗血清对裂殖子进行双荧光标记实验,发现三种抗体的荧光分布模式基本一致,随后使用X6-2C进行免疫电镜观察,则确定X6-2C单抗识别的PfMAg-1蛋白肽段位于成熟裂殖体期的裂殖子胞浆内。 通过将PfMAg-1提交到NCBI在线工具BLAST进行分析,检索到与PfMAg-1高度同源的一条伯氏疟原虫基因部分序列(基因登录号为XP_678342.1),二者的同源性为75%。该序列注释表明3'端完整,仅缺乏5'端编码区。然而,我们根据该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后进行RT-PCR,发现实际序列在1089bp处有一个额外的碱基A插入,经3'-RACE实验证实该碱基插入确实存在,由此获得完整正确的3'序列,命名为pbmag-1。其编码的蛋白PbMAg-1氨基酸序列中缺乏与PfMAg-1类似的C端十肽重复结构域。而PfMAg-1 C端十肽重复区与另一个鼠伯氏疟原虫蛋白同源,提示PbMkg-1与PfMAg-1的功能并不完全一致。 我们将获得的包括完整3'-末端的pbmag-1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通过优化诱导条件,降低宿主的代谢水平,降低诱导剂的浓度,克服了疟原虫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存在的密码子偏爱问题,以包涵体方式表达出PbMkg-1/pGEX融合蛋白。用该融合蛋白包涵体免疫BALB/c小鼠,获得的抗血清在免疫印记实验中可以识别一条分子量为64kDa的伯氏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天然蛋白。通过与同源蛋白pfmag-1序列的比较,分析该cDNA片断覆盖了PbMAg-1蛋白全长的大部分编码区。 用PbMAg-1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受试动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并未产生免疫保护。PbMAg-1融合蛋白免疫小鼠的血清过继保护实验也验证了上述结果。这表明本实验中PbMAg-1重组蛋白免疫诱导产生的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分析原因与PbMAg-1序列缺乏PfMAg-1的C端重复结构域有关;同时由于未能解决复性问题,用包涵体免疫动物,缺乏天然构像的PbMAg-1蛋白也可能影响保护性抗体的产生。 本试验首次使用新型分离介质Optiprep成功分离晚期感染红细胞,并对这种介质对疟原虫的活性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晚期感染红细胞的效果与广泛使用的Percoll分离法接近,但是对细胞的毒性要低于后者,因此可以替代percoll分离晚期感染红细胞,用于对疟原虫活力有要求的生物学实验。 我们还尝试通过基因敲除方法探讨PbMAg-1/PfMAg-1的生物学功能,然而由于转染技术的瓶颈,未能成功。尽管如此,通过这项实验,仍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有利于以后实验的完善和改进。 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了一个新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保护性候选抗原基因,其表达产物的免疫保护区域主要位于C末端的十肽重复结构域,该结构域作为B细胞表位可以用于新疟疾候选疫苗的进一步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津利;听力测定作为疟疾治疗过程中血浆奎宁浓度的可能指标[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2年01期
2 李珣;薛采芳;缪军;李淑梅;刘忠湘;雷俊川;王宪锋;;恶性疟原虫AMA1不同类型疫苗组合免疫接种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11期
3 陈方旭;任权;董禹汐;;疟疾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1期
4 郑璇;刘祥焜;张贵宁;饶文琪;黄吉林;;贵州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1987年03期
5 黄森琪;;略谈疟疾的正规治疗[J];中国医刊;1982年07期
6 符林春,郭兴伯,简华香,刘光平,李国桥;青蒿素栓治疗疟疾223例[J];广东医学;1988年04期
7 陈勤;汤林华;;疟疾植物口服疫苗的研制[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年04期
8 王鸣杰;慢性恶性疟过程中抗红细胞自身免疫作用[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年05期
9 Landau I ,许学年;疟疾的时机疗法——疟疾化疗的新方法[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2年04期
10 Butcher GA ,殷雷;HIV和疟疾:免疫学的反思?[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3年02期
11 M.J.Colburne;李怀玲;;疟疾的预防[J];药学实践杂志;1983年03期
12 叶秀玉;;氯喹用于预防疟疾死亡和使用伯喹延缓抗性的扩散[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6年06期
13 林树兴;;关于疟疾诊治的若干问题[J];右江医学;1990年02期
14 程义亮;对疟疾复发机理认识的进展[J];山东医药;1977年02期
15 刘光裕;北京市外来疟疾的诊断和治疗[J];北京医学;1983年02期
16 严敬杰;苏作锦;;疟疾195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85年01期
17 马金友;余燕;;疟疾疫苗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18 曹俊;高琪;;疟疾疫苗现场试验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年06期
19 鲁少平;龙妍娇;;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的调查报告[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年03期
20 熊人杰;磷酸咯萘啶治疗恶性疟疾140例临床疗效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政;邓小红;王希良;;布鲁氏菌OMP16重组亚单位疫苗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唐文革;赵代虹;周爽;雷基荣;胡联友;;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国强;高雪芹;韩金祥;;人巨细胞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A];山东省药学会2006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冯志新;邵国青;刘茂军;;猪支原体肺炎防治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三届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熊一力;贾彦征;王添章;刘光泽;祖萍;张宜俊;;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细胞免疫和HBV表达的影响[A];全国首届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熙才;伍治平;陈艳;谷玉兰;金从国;刘馨;周永春;左曙光;;口服型VEGFR-2 DNA疫苗的研制及其对小鼠的免疫效应[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曹立辉;韩瑞玲;李志华;马国红;刘迎;;石家庄地区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初探[A];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九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孙新六;赵蔚明;卞继峰;于修平;贾继辉;周亚滨;齐眉;栾怡;;人乳头瘤病毒HPV6b重组减毒沙门菌疫苗的构建[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杨慧兰;;单纯疱疹病毒DNA疫苗的现状及进展[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王永明;王晓丽;范忠军;龙冬;马大亮;李士成;;猪链球菌的病原学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微生物学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宇辉;恶性疟原虫候选抗原PfMAg-1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2 骆学农;猪带绦虫六钩蚴45W-4B和TSO18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3 王敏;基因优化的表达人轮状病毒重组腺病毒免疫效果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4 朱中元;结核DNA疫苗的构建、免疫功能及保护效果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4年
5 蔡永国;肝素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胃癌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6 郑尚永;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S蛋白重组腺病毒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7 温志远;衰老对流感疫苗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影响及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潘建青;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转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治疗鼻咽癌的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周洪昌;恶性疟原虫动力素相似蛋白1的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姚朗;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学特征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梅;以恶性疟原虫MSP1和AMA1为基础的疫苗组合免疫诱导保护性免疫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刘杨;我国间日疟原虫分离株Duffy抗原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3 江晓玲;疟疾荧光定量PCR诊断技术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4 吴琳;以HBc颗粒为呈现载体的猪囊虫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炜;口蹄疫病毒P12A-3C基因在百脉根中的表达及其免疫豚鼠试验[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刘艳环;微生物来源CpG疫苗佐剂筛选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丁力;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克隆及表达[D];郑州大学;2005年
8 马臻;基于遗传算法的构件化软件测试用例生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9 蔡岩;无铝佐剂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免疫效果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曾雅明;以霍乱毒素B亚基为佐剂开发AO型口蹄疫双价粘膜多肽疫苗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叶刀》(The Lancet)助理编辑 普里亚·谢蒂(Priya Shetty) 《科学与发展》网站(SciDev.Net)责任编辑 张云岭 译;对抗疾病 莫忘营养[N];中国食品报;2010年
2 编译 奇云;全球22亿人口面临疟疾威胁[N];北京科技报;2005年
3 韩林 夏雪;疟疾研究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肖艳萍 湖北总队后勤部;健康教育是最好的“疫苗”[N];人民武警;2008年
5 本报记者 刘莉 杨纯;中外疫苗企业有何差异[N];科技日报;2010年
6 柴婧;培育转基因“无翅蚊子”,奇招或可防控疟疾[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记者 王芬兰 实习生 郭斐斐;45万份疫苗发放[N];苏州日报;2005年
8 ;疫苗为什么“夺命”[N];温州日报;2005年
9 张国民;我国疫苗批签发管理步入良性轨道[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张国民;一项保证疫苗质量的重要举措[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