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相关的血清标记物的初步筛选及与心室重构相关性的研究
【摘要】:
中文摘要(第一部分):
心力衰竭血清标记物在不同阶段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初步评估
目的:
本研究室前期通过对终末期心衰患者心肌组织的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筛选,发现6种既往文献少有报道的基因(蛋白),分别是:DPT、LTBP—2、MLZE、MMP—10、IGF—IIR和TSC—22。本研究探讨这6种标记物血清水平的变化趋势是否与心衰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一致性,并初步评估是否适用于从健康人群筛查“前心衰人群”。
方法:
参照ACC/AHA心衰分期将研究对象分为健康对照组(N=100)、前心衰组(N=90)和终末期心衰组(N=96)。收集患者临床和生化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前述6种标记物及NT—proBNP(参照物)的血清水平结果:
DPT、LTBP—2、MLZE、MMP—10、IGF—IIR、TSC—22和NT—proBNP血清水平的变化均与心衰不同阶段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全部P0.01)。DPT、LTBP—2、MLZE和MMP—10在前心衰组即显著升高(全部P0.05),而NT—proBNP和IGF—IIR、TSC—22在健康对照组和前心衰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证明,DPT、LTBP—2、MLZE和MMP—10对于从无心衰症状的人群(对照组和前心衰组)中检出心衰前期人群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
结论:
血清MMP—10、DPT、MLZE、LTBP—2、IGF—IIR及TSC—22水平的变化趋势与心衰发展不同阶段相一致。MMP—10、DPT、MLZE和LTBP—2能在社区人群中初步筛查心衰前期人群中发挥一定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具有一定价值,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二部分):
心力衰竭标记物的血清水平与器质性心脏病左心室重构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近年来发现多种生物标记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关,并为诊断、判断预后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有力手段,也为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前期研究筛选出6种生物标记物(DPT、LTBP—2、MLZE、MMP—10、IGF—IIR和TSC—22)的血清水平变化趋势与心衰发展阶段具有一致性;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是新近发现的心血管疾病血清标记物。由于这八种标记物均可由衰竭心肌表达,并能反映心力衰竭的演变过程,本研究提出假设:这八种标记物的血清水平与左室重构程度具有相关性。
方法:
入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56例(瓣膜性心脏病80例;冠心病7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前述8种标记物及NT—proBNP(参照物)水平。通过超声心动测定左室舒张末径、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相对室壁厚度等左室重构指标。通过统计学分析血清标记物水平与左室重构指标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DPT、LTBP—2、MLZE、MMP—10、IGF—IIR和TSC—22与左室重构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GDF—15血清水平与左室舒张末径(r=0.431,P0.001)、LVMI(r=0.428,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r=-0.307,P0.001)、左室相对室壁厚度(r=-0.254,P=0.002)呈显著负相关。FSTL—1血清水平与左室舒张末径(r=0.444,P0.001)、LVMI(r=0.438,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r=-0.236,P=0.004)、左室相对室壁厚度(r=-0.244,P=0.003)呈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控制了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生化指标及NT-proBNP后,GDF-15(标化的相关系数β=1.446,P0.001)和FSTL—1(标化的相关系数β=0.371,P=0.002)水平仍分别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GDF-15(AUC=0.737,95%置信区间为0.624~0.850,P=0.001)和FSTL-1(AUC=0.707,95%置信区间为0.596-0.812,P=0.001)是反映左室肥大的血清标记物。
结论:
血清DPT、LTBP-2、MLZE、MMP-10、IGF-IIR和TSC—22水平与左室重构程度不相关,可能反映了心力衰竭的不同发展机制。血清GDF-15、FSTL-1水平与器质性心脏病左室重构程度呈独立、显著的相关性。为GDF-15和FSTL-1作为心血管疾病血清标记物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