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普利醇抗帕金森病的药效学及其机制研究

王涛  
【摘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PD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兴奋毒作用、细胞凋亡及遗传因素等,上述多种因素造成了大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变性而引发临床症状。 从20世纪60年代推出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治疗PD获得明显效果后,治疗PD的药物有长足的进展:多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各种酶抑制剂、受体阻滞剂、神经保护性药物、神经修复药物等对改善PD的症状、延长生存时问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由于新药开发的费用日趋升高、周期越来越长、安全性评价日益严格,因此,抗PD的药物开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趋于平缓。目前临床上PD的治疗还是多采用化学药物疗法,因疗效不理想和副作用较大,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和途径已成为迫切需要。 普利醇(Policosanol, Ocs)是从甘蔗蜡中提取的脂肪醇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28醇,是一种与他汀类不同的新型调脂非处方药,作为药品,它可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血小板凝聚,抑制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等,对外源性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也有保护作用;作为保健品,主要是增强体力、精力和耐力。目前已在古巴和南美国家上市,在日本等国家其主要成分28醇也被制成运动员饮料。 用气相色谱法进行Ocs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首次峰值出现在给药后的1h,第2个峰值在给药后4h出现,可见Ocs的吸收速度较快。且Ocs主要经过胆汁和粪便排泄,不经过肾脏排泄。毒理学研究显示,长期口服500mg.kg-1的Ocs(此剂量是最大治疗剂量的1724倍)未发现与其相关的任何毒性作用。Snider等人在1984年的临床初步研究显示,一定剂量的Ocs对帕金森病病人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之后未见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体内、外试验,观察Ocs对PD动物模型和Mes23.5细胞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是广泛表达的丝氨酸/酪氨酸激酶,在哺乳动物细胞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MAPKs有3个主要家族:ERKs,JNKs和p38MAPKs。研究证实,MAPK信号转导通路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内,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至细胞及其核内,并引起细胞生物学反应。研究表明,该信号通路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设计了在动物中脑水平上观察MAPKs各细胞因子在PD模型中的表达,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变化及Ocs干预的影响。 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保护和神经发生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其具有“神经营养”的结论已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但近年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前体(proNGF)在受到损伤的或老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如阿尔茨海默病人(Alzheimer's disease,AD)脑内大量存在。研究显示,一定配基的比例(NGF:proNGF)和受体比例(TrkA:p75NTR:sortilin)对决定AD模型中神经细胞的生存和死亡至关重要。基于上述事实,本研究设计了在PD模型动物中脑水平上观察proNGF、NGF及其各自受体的表达,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变化及Ocs干预的影响。 第一部分Ocs对MPTP致PD小鼠模型的药效学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1.成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0.5%CMC水灌胃;模型组(Model),腹腔注射MPTP(15mg/kgx4次),0.5%CMC水灌胃;Ocs低剂量组(Ocs-L,25mg/kg/d),造模方法同模型组;Ocs中剂量组(Ocs-M, 50mg/kg/d),方法同上;Ocs高剂量组(Ocs-H, 100mg/kg/d),方法同上。Ocs连续使用2w。 2.转杆运动测试发现模型组小鼠转杆时间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Ocs给药各组转杆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显示给予Ocs对四肢运动协调能力下降有明显改善作用;自发运动测试显示模型组小鼠5min内的自发运动次数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而Ocs-H组5min内的自发运动次数显著高于模型组小鼠(P0.05),说明给予Ocs对小鼠自发运动次数下降有明显改善作用。 3.组织形态学表明,模型组小鼠纹状体区神经元有明显损伤,表现为多数神经元尼氏小体蓝色颗粒减少和胞浆空泡样变性,与假手术小鼠相比;Ocs-M和Ocs-H组小鼠纹状体区与模型组相比,尼氏小体增多,表明Ocs可对抗MPTP所致的神经元损伤。 4.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可介导细胞凋亡的MAPKs家族3个信号通路因子活化形式p-Erk1/2, p-p38 MAPK、p-JNK在模型组小鼠黑质区蛋白表达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01);而Ocs各剂量组尤其是Ocs-M和Ocs-H组p-p38 MAPK、p-JNK蛋白表达虽仍高于假手术组,但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或P0.001),而Ocs各组p-Erk1/2表达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表明Ocs可通过调节MAPKs家族p-p38MAPK、p-JNK蛋白表达来减少MPTP所造成的损伤。 Ocs可通过调节MAPKs家族信号转导因子p-p38 MAPK、p-JNK蛋白表达,减少MPTP引起的黑质纹状体通路的损伤来发挥其抗PD的作用,且Ocs抗PD药效学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第二部分Ocs对6-OHDA致PD大鼠模型的药效学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1.使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对筛模组大鼠单侧(右侧)脑纹状体行6-OHDA两点注射。术后第4w开始对大鼠PD模型进行旋转实验筛选,筛选成功模型当天随机分组,分为模型组(Model)、Ocs低剂量治疗组(Ocs-L,17.5 mg/kg/d)、Ocs中剂量治疗组(Ocs-M,35 mg/kg/d)、高剂量治疗组(Ocs-H,70 mg/kg/d)、假手术组(Sham)、正常对照组(Normal),每组均为12只。治疗组连续给予Ocs 2w,正常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量0.5%CMC水。 2.Apo诱导的旋转实验发现模型组大鼠30min内向健侧旋转运动次数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极明显增加(P0.001),而Ocs-M和Ocs-H组30min内向健侧旋转运动次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说明Ocs可以改善6-OHDA对患侧黑质纹状体通路的损伤。MWM测试发现模型组大鼠寻台潜伏期明显延长,寻台速度明显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而Ocs组大鼠寻台潜伏期明显缩短,而寻台速度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给予Ocs可改善6-OHDA模型鼠感觉与四肢协调运动能力。平衡杆测试发现模型组大鼠过杆潜伏期及过杆总时间均比假手术组延长,而Ocs各剂量组在过杆潜伏期和时间上与模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01),说明给予Ocs可改善6-OHDA模型鼠运动始动性及运动平衡能力。 3.生化学检测结果提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患侧纹状体MDA含量明显升高,SOD和GSH-Px活性则明显降低(P0.05),而CAT活性及GSH含量虽然也有下降,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标准;而Ocs各剂量组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对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及MDA生成增多,其中Ocs-H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表明Ocs可对抗因6-OHDA所造成的细胞氧化损伤。而健侧各组间氧化还原各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患侧注射的6-OHDA引起的损伤没有影响到健侧氧化还原系统。 4.组织形态学表明,模型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有明显损伤,表现为该区神经元尼氏小体蓝色颗粒减少和胞浆空泡样变性,OD值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而Ocs组小鼠尽管纹状体内也出现神经元减少的现象,但神经细胞内存在较多Nissl小体,其中Ocs-M和Ocs-H组OD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说明Ocs可对抗6-OHDA所致的神经元损伤。 5.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纹状体区神经元DNA明显受损,该区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oxo-dG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01);而DNA损伤碱基切除修复蛋白MTH1表达与假手术组比明显降低(P0.05)该结果说明6-OHDA可通过损害DNA修复机制来介导DNA氧化损伤。TH染色显示患侧纹状体内TH阳性神经纤维及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比假手术组明显减少,Ocs-H组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升高且纹状体区的神经末梢OD值明显增高(P0.05),说明Ocs能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在纹状体区的神经末梢。而凋亡小体染色及TUNEL染色显示Ocs可减少6-OHDA致纹状体区神经细胞的凋亡。 6. 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患侧纹状体区proNGF及其下游复合受体sortilin/p75NTR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同时我们检测了介导凋亡的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促凋亡因子p-JNK,p-53,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通路的cyt C, caspase-9, caspase-3, Bad, Bax蛋白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明显低于假手术组;此外,我们还检测了NGF-TrkA-pAkt神经细胞存活通路的各因子的蛋白表达,模型组NGF,p-TrkA及p-Akt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或P0.001)。而Ocs各组,尤其是Ocs-M和Ocs-H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具显著性差异(P0.05),而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上升(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Ocs可以通过调节proNGF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和NGF介导的细胞存活通路来对抗6-OHDA引起的纹状体区细胞的凋亡。 本部分研究结果显示,Ocs可通过减少内源性活性氧产物的生成,调节proNGF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和NGF介导的细胞存活通路,进而减少6-OHDA引起的黑质纹状体通路的神经细胞凋亡来发挥其抗PD的作用,且Ocs抗PD药效学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第三部分Ocs对MPP+致Mes 23.5细胞PD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100μmol/L MPP+作用于Mes23.5细胞12h后,模型组细胞[3H]多巴胺摄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01);给予10-6和10-7M Ocs进行预保护12h后,与模型组相比,其多巴胺摄取能力明显上升(OP0.05),10-8M以下浓度Ocs预保护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说明Ocs可以对抗MPP+对Mes23.5细胞多巴胺摄取能力的损伤。 本部分研究结果显示,Ocs可对抗MPP+毒性,一定程度上恢复Mes23.5细胞的多巴胺摄取能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伯民;张璟;;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J];健康博览;2011年08期
2 吴文凤;;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J];当代医学;2011年18期
3 陆征宇;赵虹;汪涛;陈洁;张琦君;金环;李文婷;;补肾养肝熄风汤对帕金森病小鼠纹状体神经递质和多巴胺受体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1年14期
4 马雅萍;宋璐;刘振国;;大麻素CB1受体在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大鼠基底节的表达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4期
5 ;肠蠕动减弱或增加帕金森病发生风险[J];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29期
6 吴娜;刘振国;;G蛋白耦连受体激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8期
7 陶丽珍;陈建宗;;帕金森病和ROS-NO通路[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8 张金星;邢琳;徐贞杰;冯丽娟;胡幼平;;胡幼平教授针灸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经验介绍[J];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07期
9 刘婷婷;孟涛;刘中海;林玲;;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中谷氨酸、γ-氨基丁酸与多巴胺之间的关系[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1年03期
10 吴生力;;老人手抖未必是帕金森病[J];大家健康;2010年08期
11 杨华;贾原;路建宏;;浅述神经干细胞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2010年S1期
12 ;庆祝北京医院帕金森病与锥体外系疾病诊疗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及中心简介[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6期
13 张颖;高鹏;许颖;金涛;;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帕金森病[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7期
14 张磊;陈墅;檀琳;陈良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2期
15 王豪;;帕金森病:中医调治分七型(上)[J];家庭医学;2011年04期
16 ;第19届国际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大会通知[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年06期
17 ;第19届国际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大会通知[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5期
18 ;第19届国际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大会通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年05期
19 ;第19届国际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大会通知[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年03期
20 刘治军;;补铁过量真能引发帕金森病吗?[J];保健医苑;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国华;楼岑;黄中柯;张莺;陈亮;黄华城;陈晓芳;;DAT脑显像在诊断帕金森病中的价值[A];浙江省第十届核医学与放射医学防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曹春燕;陈生弟;孙伯民;钱坤;陆国强;刘振国;;深部脑刺激帕金森病大鼠丘脑底核调节纹状体内Calbindin-28表达及GABA的合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郭云云;徐江涛;宋永斌;许永华;;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及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A];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陆征宇;;补肾养肝熄风方药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及纹状体单胺类递质的影响[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5 高波;刘树伟;雷皓;侯中煜;方可;林祥涛;李振平;刘买利;;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MRI分析[A];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刘波;陈俊;刘岘;龙玉;陈志光;李宁娜;;利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帕金森病脑默认状态网络[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7 张红征;张琦;李焕斌;;~(99)Tc~m-TRODAT-1显像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潘小平;邱恒峰;;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9 贾军;孙作厘;邓佳卉;贾艳军;李博;王晓民;;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症状的作用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一届张锡钧基金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交流及评奖会议综合摘要[C];2011年
10 史国华;楼岑;;DAT脑显像在诊断帕金森病中的价值[A];全国神经核医学与神经科学新进展研讨会暨核医学科普专家工作会议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浩;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去神经支配纹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帕金森病人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2 王涛;普利醇抗帕金森病的药效学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黄月;TH-NTN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刘嘉琳;S100B在帕金森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5 杨莉芹;治疗帕金森病的不同药物对多巴胺能系统的影响以及对PC12细胞的体外干预[D];复旦大学;2005年
6 任海刚;帕金森病和癌症相关蛋白DJ-1在自噬和线粒体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卞敏娟;Parkin和Interleukin-1β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陈冬;帕金森病相关蛋白Parkin对自噬调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许蕾;6-OHDA损毁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10 李超;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帕金森模型中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敬杰;低剂量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乙酰胆碱及M_1、M_2受体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徐敬峰;基于MRI的健康成人与帕金森病人的纹状体体积测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郭云云;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及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08年
4 解晶;抗氧化剂人参皂苷Rg1对帕金森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5 张冬霞;神经干细胞移植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后存活和分化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6 王志永;针刺督脉学对帕金森病小鼠脑线粒体功能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张红英;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8 罗慧琼;银杏内酯对帕金森病小鼠中脑D-Glu含量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0年
9 黄帅;GFRα1在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中表达量的变化及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马晓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向刚尔;专家指出:帕金森病需要多渠道综合防治[N];科技日报;2008年
2 章静波;帕金森病有望得到满意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3 佳愉;什么是帕金森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冯涛 王拥军;分子影像学 帕金森病早诊的希望之星[N];健康报;2010年
5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冯涛;中晚期帕金森病 用药须持续稳定[N];健康报;2010年
6 曹楠;帕金森病新药工艺获专利证书[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曹玉祥;老年帕金森病如何康复[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8 匡远深;小鼠模型助帕金森病早诊早治[N];健康报;2008年
9 山东省青岛巿黄岛区中医院韩培海 高思山 马继文;李富玉治疗帕金森病验案[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陈汉桥;大连帕金森病防治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