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ADH1B)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研究
【摘要】:
背景:
食管癌在世界上是一种常见的癌症之一,在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的高,在我国大约每年有250000例患者被诊断为食管癌,所占比例在全世界超过1/2。在中国北方的某些地区,发病率更高,比如说林州,就是一个著名的食管癌高发地区,其死亡率是中国平均水平的10倍,是美国高加索人群的100倍。对于食管癌的发生来说,酒精的摄入量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乙醇脱氢酶-1B(ADH1B)是酒精代谢中的一个重要的酶,在饮酒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易于患食管癌,而此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s1229984 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改变导致了ADHlB活性增强,进而导致此类人群易于发生食管癌。
方法:
通过食管癌患者与正常人群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所有的食管癌患者资料来自于1999年至200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患者,都有病理学诊断证实为食管鳞癌,没有性别及年龄的限制;对照组来自于体检筛查肿瘤的健康人群,都没有肿瘤的既往史,在性别和年龄上同食管癌组的患者相匹配,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所有的研究对象都详细记录了吸烟史、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癌症的家族史。此研究检验了1001位食管癌患者及1391正常人的rsl229984,通过对比来研究这两类人群患食管癌的风险与rs1229984之间改变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来计算比值比及95%的可信区间。
结果:
在表1中列出了食管癌组与对照组的一些基本资料,在性别和年龄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别,这意味着两组间具有可比性。然而,食管癌组的吸烟者所占比例要高于对照组(63.1%versus 49.2%;P=2.14×10-11).吸烟者患食管癌的风险更高(OR=2.17,95%CI=1.78-2.64)。这个结果表明在我们的这项研究中,吸烟对于食管癌的发病来说是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携带有rs1229984 GG基因型的人群比携带有AA基因型人群更易发生食管癌(调整比值比2.81,95%的可信区间,P=-1.05×10-15).
结论:
在我们的这项研究中,我们主要是为了研究在中国人群中ADH1B rs1229984 A或G基因型多态性是否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我们发现了在食管癌与对照组之间,携带ADH1B rs1229984 A或G基因的发生频率,有显著的区别。携带有GG基因的人群较携带有AA人群具有更高的发生食管癌的风险。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携带有ADH1B GG基因编码活性较低的ADH1B的人,其具有更高的患食管癌的风险,这种现象是通过改变饮酒者的行为来发挥其作用的。许多研究(25-27)都表明非酗酒者携带ADHlB A等位基因的频率要高于酗酒者,而携带有ADH1B GG等位基因的人,由于其编码活性较高的酶,故而常常饮更多的酒,从而导致发生酒精中毒的风险更大。本研究认为ADHIB rs1229984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生之间存在相关性,是决定食管癌个体易感性的重要因素。
|
|
|
|
1 |
柯杨;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的遗传易感[J];中华肿瘤杂志;2002年02期 |
2 |
郭刚;DNA芯片技术与SNP分析[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年01期 |
3 |
张力,刘娟,伍欣星;宫颈癌高发人群BLC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
4 |
葛海燕,黄茂,杨玉;ADAM 33与支气管哮喘[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5年06期 |
5 |
朱慧芳,王书奎;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研究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5年02期 |
6 |
林忠宁,凌文华,Baitang Ning,Fred K Kadlubar;ERCC6基因启动子区-6530C→G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功能性分析[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
7 |
谢林,鞠桂芝,史杰萍,刘树铮,于雅琴,桑红,尉军;膜转运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10期 |
8 |
余新沛,陈月,张丽芸,卢晓,陈政良;七种常见MBL基因单倍型标准质粒的构建[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
9 |
叶冬青,尹婧,李向培,张国庆,张永青,王茜,刘慧慧;安徽汉族人群PDC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09期 |
10 |
崔晓雨;何桂珍;;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炎性反应与营养[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11 |
翟振国;王辰;庞宝森;杨媛华;刘艳梅;毛燕玲;刘敬忠;翁心植;;凝血酶原G20210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2 |
叶月芳;周韧;毛峥嵘;张伟;;汉族人群caspase10基因中存在一个新的微卫星位点(英文)[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年01期 |
13 |
张萍;郭继鸿;王淑敏;许原;张海澄;李学斌;陈凤荣;;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8期 |
14 |
姚华;李玉华;朱滨;吴晓华;陆胜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3期 |
15 |
张舒雅;;药物基因组学及生物芯片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06年05期 |
16 |
费保莹;吕火祥;杨建民;;四引物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法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年03期 |
17 |
古宏标;黄玮俊;李彩霞;陈素琴;胡彬;王一鸣;;我国正常汉族人群Fcα R1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12期 |
18 |
王皓;杨再兴;高春芳;徐玲玲;屠小卿;赵文静;孔宪涛;Axel M.Gressner;Ralf Weiskirchen;;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年07期 |
19 |
James M.R;Roth R.B.;Shi M.M.;党倩丽;;BRAF基因的多态性与黑素瘤易感性间的关系[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9期 |
20 |
庾蕾;庄志雄;叶小明;黄海雄;杨淋清;;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857C/T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