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汉黄芩素对流感病毒感染肺泡巨噬细胞炎症物质的影响及机制

金叶智  
【摘要】:研究背景: 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流感的传播迅速、死亡率较高,近年来经常发生全球范围的流感大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流感病毒引起的肺部病理损伤以肺水肿和广泛炎性渗出为特点。研究发现,肺部病变总是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及促炎因子、趋化因子等炎性物质的产生,提示过度的宿主免疫反应是介导病理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以往作为辅助措施的抗炎治疗逐渐成为流感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中医药具有多成分、多环节的作用特点,不仅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还能调节病毒引起免疫病理损伤的复杂过程,在流感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汉黄芩素是黄芩的主要单体成分之一,治疗流感的中药复方中经常使用黄芩。既往临床经验及大量实验研究证明黄芩在流感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我们的前期研究对黄芩的主要单体成分黄芩苷、黄芩素及汉黄芩素的体外抗流感病毒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单体成分在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的效果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提示汉黄芩素体外没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目前对于汉黄芩素在流感治疗中作用的研究甚少,研究已发现,汉黄芩素具有抗自由基、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我们以此为出发点,研究汉黄芩素在缓解流感病毒导致过度免疫病理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从而揭示汉黄芩素在流感治疗中的作用,为其在流感病毒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基础,为阐明黄芩的药理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 以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为模型,观察汉黄芩素对流感病毒感染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以及TLR7介导的MyD88依赖性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分子的影响,从而明确汉黄芩素在流感病毒性肺炎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方法: 流感病毒FM1感染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 1 h后去除病毒,用汉黄芩素作用NR8383细胞不同时间后观察: 1汉黄芩素对流感病毒感染肺泡巨噬细胞自由基的影响:汉黄芩素(0.016 g/L,0.008 g/L,0.004 g/L)作用后8 h、24 h、36 h、48 h,griess试剂检测细胞上清中一氧化氮(N0)水平。汉黄芩素最大无毒浓度(0.016 g/L)作用后8 h、24 h、36h、48 h,生化法检测细胞内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用药后4 h、8 h、18h、24 h,生化法检测细胞上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 2汉黄芩素对流感病毒感染肺泡巨噬细胞炎性介质的影响:汉黄芩素最大无毒浓度(0.016 g/L)作用后6 h、12 h、24 h,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炎性介质前列腺素(PGE2)、磷脂酶A2(PLA2)、白三烯(LTB4)的含量。 3汉黄芩素对流感病毒感染肺泡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汉黄芩素最大无毒浓度(0.016 g/L)作用后6 h、12 h、24 h,ELISAi去检测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的含量;用药后24 h,荧光定量PCR (Rea ltime PCR)检测细胞内TNF-α、MCP-1的mRNA水平。 4汉黄芩素对流感病毒感染肺泡巨噬细胞TLR7信号通路中相关信号分子转录的影响:汉黄芩素最大无毒浓度(0.016 g/L)作用后24 h,RT-PCR)去检测细胞内MyD88、NF-κB及TLR7 mRNA水平。 5汉黄芩素对流感病毒感染肺泡巨噬细胞内NF-κB核转位及表达的影响:病毒吸附后,2 h、4 h、6 h、8 h、24h时,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内NF-K B核转位变化;汉黄芩素最大无毒浓度(0.016 g/L)作用后4 h、6 h、24 h,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内NF-K B核转位变化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用药后24 h, Western-blot检测NF-κB蛋白表达。 结果: 1流感病毒感染后,NR8383的N0、iNOS及MDA产生水平明显升高,总SOD活力下降。与病毒感染组比,汉黄芩素作用后24 h、36 h、48 h,NO水平降低(P0.01)iNOS活力明显降低(P0.05);药物作用后4 h、8 h,明显增强了细胞上清中总SOD活力(P0.05),降低MDA含量(P0.05) 2流感病毒感染后,NR8383的PLA2、PGE2、LTB4产生量明显升高。与病毒感染组比,汉黄芩素作用后6 h,明显降低了PLA2活力(P0.01);用药后,PGE2水平较病毒组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作用后12 h、24 h,LTB4水平较病毒感染组明显降低(P0.01,P0.05) 3流感病毒感染后,NR8383 TNF-α、MCP-1的mRNA转录及分泌明显增强。与病毒感染组比,汉黄芩素作用后24 h,MCP-1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并在作用后6h、12 h、24 h,MCP-1的分泌明显减少(P0.01);用药后24 h,TNF-α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在12 h、24 h时,上清中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 4流感病毒感染NR8383后,MyD88、NF-κB及TLR7 mRNA水平明显增加。汉黄芩素作用后24 h,MyD88、NF-κB及TLR7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P0.05)。 5流感病毒感染NR8383后,2 h时,NF-κB无明显的核转位,与正常组相比,胞浆内表达增强;4 h、6 h时,NF-κB有明显核转位,核内表达增多,胞浆中表达比正常组高;8 h时,NF-κB核内表达减弱,24 h时,NF-κB核内无明显表达,胞浆中NF-κB的表达比正常组明显增高;24 h时,Western-blot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胞浆内NF-κ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而胞核中未检测出NF-κB。汉黄芩素作用后4 h、6 h,NF-κB胞浆及核内均减少;用药后24 h,NF-κB蛋白胞浆内表达降低。 结论: 汉黄芩素通过抑制NR8383细胞内iNOS活力,明显降低NO含量,在病毒感染早期(4h、6 h)增加细胞总SOD活性,减少MDA的产生,表明汉黄芩素能减轻N0等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汉黄芩素通过抑制PLA2,降低LTB4、PGE2,从而减轻炎性介质诱导的一系列炎症反应。通过抑制TNF-α、MCP-1的转录和表达,降低其他细胞因子及炎性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病毒性肺炎的炎性损伤。汉黄芩素抑制流感病毒活化巨噬细胞的通路-TLR7介导的MyD88依赖性信号通路(MyD88-dependent pathway)-中关键信号分子的转录,并抑制NF-κB核转位及表达,从而减少参与炎症反应蛋白的靶基因转录,抑制炎症相关物质的产生,在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中起到减轻过度免疫病理反应的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晓宁;杨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黄芩中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年01期
2 柳文媛,林力行,张正行;RP-HPLC法测定黄芩中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聂鑫;罗佳波;吕本强;邢学峰;;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黄芩苷粗品中4种黄酮类成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年02期
4 陈新美;贾强;;汉黄芩素体外抗骨肉瘤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房;2009年36期
5 许颖;柯学;平其能;;HPLC法测定大鼠静脉注射汉黄芩素的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年01期
6 丁芳林;张雯杰;陈波;姚守拙;;HPLC法测定黄芩提取物中4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J];湖南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7 李凤;王文全;游佩进;张红瑞;;黄芩中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0年07期
8 宋双红;王炳利;冯军康;王喆之;;不同加工方法对黄芩炮制品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药材;2006年09期
9 王宏志;喻春皓;高钧;赵广荣;;酶法提取黄芩中黄芩素、汉黄芩素[J];中药材;2007年07期
10 田建红;;不同产地黄芩中的有效成份含量分析[J];海峡药学;2009年03期
11 杨莉;尤启冬;杨勇;郭青龙;;汉黄芩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2 杨清清;李娟;狄斌;苏梦翔;严方;;黄芩素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1年01期
13 唐恢天;两种加工方法对黄芩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1年01期
14 宋卫中;刘蔚;马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含片中黄芩苷和汉黄芩素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1期
15 梁英;王志;韩鲁佳;;黄芩中3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测定[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6 张喜平;程琪辉;陈君峰;毛嘉宾;陆贝;居同法;;黄芩素胶囊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J];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04期
17 柯学;许颖;严菲;平其能;;汉黄芩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8 刘香;杨洁;郭琳;吴春高;;九头狮子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7年07期
19 任海勇;张作平;衣银萍;尹建伟;孙蓉;;HPLC法测定二酮前列软胶囊中黄芩素与汉黄芩素的含量[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年05期
20 吴珺;刘欣;邱泽计;郝钰;李萍;;黄芩主要成分对PDB+Ion诱导的Jurkat T细胞CD69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化强;金礼吉;徐永平;李晓宇;尤建嵩;谢明杰;;汉黄芩素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杜振宁;蒋楠;胡容;;汉黄芩素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A];山东省药学会2010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史志如;尚斐;谢明杰;;汉黄芩素体外抗癌作用与IGF-1通路的关系研究[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冯伟红;李曼玲;赵宇新;康琛;胡魁伟;;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A];全国中药标准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白立飞;张华蓉;张萍;张寒琦;王洪艳;;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及其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雷高明;冯云霞;冯卫生;杨云;朱振华;肖功胜;;黄芩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孙庆雷;赵红霞;林云良;王晓;程传格;刘建华;;黄芩的~1HNMR指纹图谱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昝斌;石荣;马越鸣;;大鼠血浆中泻心汤11种有效成分LC-MS/MS测定方法学研究[A];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李云秋;冯育林;杨世林;徐丽珍;;刺山柑化学成分的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杜振宁;蒋楠;胡容;;汉黄芩素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探[A];山东省药学会2010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见春;汉黄芩素吸收及代谢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2 孙健;黄连解毒汤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赵亮;中药复方清肝散结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4 金瑾;黄连解毒汤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宋旦哥;基于不同来源的黄芩物质基础与其药效学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周琼;含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UGT代谢特征及其机理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志如;汉黄芩素对人乳腺癌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文娟;黄芩中汉黄芩素的高速逆流色谱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李美德;基于基因芯片研究汉黄芩素抗肿瘤作用机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吴克艳;汉黄芩素抗胃癌及调节树突状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5 王栋;汉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高荣敏;去甲汉黄芩素的抗氧化与抗缺氧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申改玲;汉黄芩素对人肺鳞癌细胞QG56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8 胡丹;汉黄芩素对肝癌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陈望昊;汉黄芩素调节恶性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并影响miRNA的表达[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10 马兴;汉黄芩素抑制IGF-1促乳腺癌细胞增殖与ERα的关系及其对血管新生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丁立威;黄芩后市稳中看涨[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郭宏伟;孕期“流感”并非无药可用[N];保健时报;2003年
3 ;明年部分中药材市场需求旺[N];莱芜日报;2007年
4 沈尔安;中药抗生素——黄芩[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5 邢泽田;春末夏初防流感[N];医药经济报;2003年
6 黄孟雄;莫把银柴胡当柴胡[N];大众卫生报;2002年
7 胡 松;清热解毒穿心莲[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