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认知心理逻辑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研究

周琳琳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已逐渐成为当今的前沿科学,并成为一股强大的学术潮流,直接影响着当前众多学科的研究方向,它是包括了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的综合学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句话出于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经典《伤寒论》中,可以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浓缩。本论文在认知科学的研究背景下,试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思维过程分别进行心理学、逻辑学方面的初步探索。 本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于认知心理语言逻辑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研究方案。在回顾了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研究现状、动态认知逻辑研究发展现状、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心理、逻辑等研究方法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研究构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维过程可以从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理论来分析之,可以从动态认知逻辑中公开宣告、信念变化来刻画之。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诊治一个或几个病证就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中医学“辨证论治”即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的问题解决过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是确定问题和表征问题;“随证治之”是计划解决方案和执行计划;病人服药后效果如何,应该如何调整处方是问题解决中的评估计划、评估解决方案。从认知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在辨证论治这个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动态过程中,中医师的信念会随着治疗前后临床信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完善。因此我们就可以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立场去研究辨证论治过程,并以动态认知逻辑来刻画它。 第二部分为“观其脉证”——中医证候研究进展、趋势与设想。它要解决的是“证候是什么”及“应该如何研究”的问题。该部分勾勒出当今有关证候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如证候的概念、证候的规范化、证候的客观化、证候研究的多学科介入等,基于此提出证候研究的趋势与设想,即建立规范的证候体系和证候诊断标准,寻找证候本质,既是证候研究的初衷也是证候研究的落脚点。但证候研究遇到的困难和存在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方法学的落后、思维的僵化是证候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两大瓶颈,从逻辑学、语言学角度探求中医学所蕴涵的内在逻辑、分析中医语言,从根本上理解中医语言和逻辑,从而使中医理论研究和证候研究在多学科介入的情况下,既不迷失自我又能革新思维理念。 第三部分为“知犯何逆”——认知心理学阐释与概念隐喻分析。从认知心理学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进行阐释,认为“知犯何逆”属问题表征,它解决“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即医生将病人表现出的症状体征赋予相应的临床意义,而所赋予的意义是隐喻的。然后以鼓胀病为例,将历代名家医案中有关鼓胀病的医案作为研究语料,归纳总结出鼓胀病的病因病机类型,并从概念隐喻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语言分析,认为中医病因病机概念的形成大多是“类比”即“隐喻”的结果,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功能主要在于“解释”临床病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第四部分为“随证治之”——基于公开宣告的中医治疗信念变化的动态逻辑刻画。从公开宣告的动态认知逻辑立场对《金匮要略》“随证治之”的公开宣告逻辑刻画,认为应用公开宣告的动态认知逻辑的方法可以对“随证治之”思维的形式结构进行刻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洪广祥;读伤寒 做临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三)[J];中医药通报;2005年05期
2 吴华堂,范金茹;风眩(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证治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3年03期
3 杨凤常,徐建华;迟脉证治 未必温补[J];四川中医;1994年11期
4 匡奕璜;;温燥与凉燥的证治有何异同?[J];江西中医药;1983年05期
5 杨茂林,李怀珍;臌胀证治一得[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1996年02期
6 南晋生;《临证指南医案》便秘证治探要[J];四川中医;1998年02期
7 张天嵩,崔秀芹,韩镭;军团菌肺炎证治探讨[J];四川中医;1998年06期
8 肖相如;狼疮性肾炎的证治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8年09期
9 李秀璠;;斑秃证治与阴阳转折疗法[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10期
10 张栓成;潘永梅;方敬;王四平;侯仙明;;“读经典,学名著”大型读书活动辅导试题[J];河北中医;2008年01期
11 王有达;顽痹证治琐谈[J];北京中医;1994年04期
12 邓隆乾;笑证治验[J];湖北中医杂志;1994年03期
13 王刚;慢性结肠炎35例证治体会[J];河北中医;1996年02期
14 李智;王旭高肝病证治举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6年02期
15 刘森海;留饮证治验一则[J];中国医药学报;1996年04期
16 苏启高;小儿高热证治进展[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01期
17 周金岭;狐惑证治验[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04期
18 姚家安;情志病证治刍议[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04期
19 赵金,邹学正;浅谈小便不利的证治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0 杨容青;胆汁返流性胃炎证治探微[J];辽宁中医杂志;199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鑫;王薪景;王立春;;对脾病证治中几个关系的认识[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2 段少江;;便秘的证治与探讨[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3 段少江;;便秘的证治与探讨[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4 王烈;;肺中叶综合征证治3则[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胡晓灵;王静;刘远新;;沈宝藩教授证治脑中风经验掣要[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张维颖;;中风病顽固性呃逆的证治体令[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刘大松;刘英;刘庆;;试论单疱角膜炎证治[A];全国首届中青年中医眼科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96年
8 王永钧;何立群;孙伟;鲁盈;王小琴;张佩青;魏连波;曹式丽;杨霓芝;马红珍;高菁;李平;陶筱娟;袁发焕;李靖;姚晨;刘旭生;;慢性肾小球肾炎CKD3期优化证治方案的临床研究(附475例多中心、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A];庆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粹2011[C];2011年
9 谈增福;;痤疮证治十二法[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汤岳龙;;乳癖的辨证分型及其证治[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琳琳;基于认知心理逻辑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刘凯军;《黄帝内经》咳病证治原则及脏腑咳理论体系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马寿椿;《伤寒论》厥阴病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4 李贻奎;肾虚血瘀型冠心病证治基础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宋咏梅;失眠证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李伟;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模型的证治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肖碧跃;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王涛;基于医案统计分析的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张晓杰;荨麻疹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王泽雄;肝不藏血血证的证治要点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母明力;基于问题解决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郭瑨;基于信念修正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逻辑刻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陈一鸣;岭南医学流派对心悸病证治的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杨海燕;消渴病(糖尿病)证治的中医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欧阳绘天;仲景酒疸辨证论治源流与发展的清以前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姜玉婷;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6例临床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李艳春;仲景喘证的证治探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叶芝生;高血压病证治初探[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9 范春香;《伤寒杂病论》心悸证治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10 郭桂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癖)的中医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四川 陈国华;口腻之证治[N];民族医药报;2001年
2 饶军福;辨证治“胃”效果好[N];医药经济报;2000年
3 ;秋季婴幼儿腹泻辨证治病[N];江苏科技报;2003年
4 主任医师 邵长荣;支气管哮喘证治[N];中药事业报;2000年
5 陈国华;晕厥的病因与证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陈国华;心虚的病因与证治[N];民族医药报;2004年
7 陈国华;恐惧的病因与证治[N];民族医药报;2009年
8 尹国有;详加辨证治菌痢[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陈国华;尿血的病因与证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王业龙;喉证治痰法刍议[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