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CS的图像测量技术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图像存储与传输(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应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医院(e-hospital)要求而产生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是应用于现代医院或更大范围的医学图像信息系统。其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以及图像传输的高质量无失真、影像信息可共享等。PACS是医学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放射信息系统RIS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医院信息系统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共同组成医院数字化的信息环境。PACS不仅用于医学图像的获取、共享和影像诊断,还可借助于PACS图像工作站的丰富图像处理工具,对图像进行细致、准确的测量、计算、影像重建、调节窗宽窗位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引导。
神经阻滞是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作用于神经节、根、丛、干和末梢的周围,使其传导功能被暂时或较长时间阻断的一种技术,是疼痛科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的重要手段。采用神经阻滞的方法,可以切断“疼痛-肌肉痉挛-缺血-疼痛”的恶性循环,使被阻断神经的支配区域或病灶局部血管、肌肉痉挛得以缓解,改善局部血供,消除水肿,促进新陈代谢和松解粘连,达到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目的。神经阻滞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穿刺位置是否准确。在过去,疼痛医师多采用借助解剖标志的“盲探”操作,缺少必要的引导,准确率低下,反复穿刺易致较大损伤,效果亦无法保证。PACS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为大幅提高神经阻滞的准确性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对腰椎X线图像测量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有效性和颈椎MRI图像测量引导在颈段硬膜外穿剌中的应用进行了观察,旨在探索PACS图像测量功能在疼痛治疗中的意义,为疼痛科更有效地运用图像测量引导,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数据。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X线图像测量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
目的:观察腰椎x线图像测量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有效性。
方法:60例临床诊断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均分为阻滞组(B组)和对照组(C组)。以相应上关节突与横突根部交界处为靶点,在PACS X线图像测量引导下分别行双侧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分别给予1%盐酸利多卡因(内含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甲钴胺注射液500μg)和1%盐酸利多卡因。评价患者阻滞前、阻滞后5 min、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记录阻滞中和阻滞后的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阻滞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阻滞后5 min时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C组阻滞后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与阻滞前无明显差异(P0.05),B组VAS评分仍明显低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B组阻滞后5 min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与C组相近,但阻滞后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
结论:在门诊缺少X线透视设备的情况下,腰椎X线图像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第二部分:MRI图像测量引导在颈段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颈椎MRI图像测量引导行颈段硬膜外穿刺的有效性。
方法:60例拟行颈段硬膜外穿刺置管治疗的慢性疼痛患者,随机均分为MRI图像引导组(M组)和盲探组(B组),分别实施颈段硬膜外穿刺操作。M组先通过PACS工作站在颈椎MRI图像上测量颈段硬膜外穿刺所需的各项参数,然后实施硬膜外穿刺操作。B组直接凭经验实施颈段硬膜外穿刺操作。记录两组患者的穿刺次数和穿刺操作时间、操作中和操作后的并发症。
结果:M组的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穿刺中神经根刺激症状和术后腰痛高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蛛网膜下腔注射、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与盲探法相比较,MRI图像测量引导可明显缩短穿刺次数和时间,减少穿刺损伤,避免穿刺的盲目性,提高穿刺成功率。
|
|
|
|
1 |
欧阳容;RIS、PACS和数字化影像科[J];实用医技杂志;2002年08期 |
2 |
谭长生,文玮,彭飞雄;我国中小型医院发展PACS的分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3年10期 |
3 |
谭长生,文玮,彭飞雄;我国中小型医院PACS发展前景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3年S1期 |
4 |
姚剑,胡淑涛,余建波;PACS实践中的一些体会[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年06期 |
5 |
郑文波;分步构建医院PACS系统[J];医学信息;2004年09期 |
6 |
曹新华,赵富强,邓振生,蒋大宗;传统X线摄影的数字化与PACS[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4年03期 |
7 |
黄岬岚,王柏春,周荣真,孙焱;综合医院PACS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0年04期 |
8 |
夏慧琳,白香梅;谈PACS及其在医院的发展前景[J];医疗设备信息;2001年02期 |
9 |
梁长虹,薛冠华;广东省人民医院PACS及RIS网络解决方案[J];医疗保健器具;2003年06期 |
10 |
武乐斌,柳澄,王伟鹏,王涛,高翔;国强PACS的研制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年04期 |
11 |
曹厚德;全国PACS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行[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年01期 |
12 |
曹厚德;全国PACS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行[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3年02期 |
13 |
李桂祥,王放;PACS和HIS的融合方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4年03期 |
14 |
刁辉;姜淑霞;;PACS的种类及其应用[J];医疗装备;2006年06期 |
15 |
刘景夏;医用PACS系统及其主要技术问题[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98年01期 |
16 |
;医疗影像数字离我们有多远?——韩国三星与杭州创业、浙江医院达成PACS意向协议[J];当代医学;2000年11期 |
17 |
杨泽年;PACS在石龙人民医院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3年02期 |
18 |
李成伟;医院数字化先锋——浪潮通软PACS助力贵州省人民医院数字化影像中心[J];软件世界;2004年03期 |
19 |
周慧娟;PACSR:一种溶组织内阿米巴纯培养的血清替代物[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7年04期 |
20 |
李定生!833600新疆,王重!833600新疆,付丽萍!833600新疆,雷新涛!833600新疆,曾凡奎,申中华;PACS系统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