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摘要】:理中丸(汤)方出自《伤寒论》,是经方中治疗太阴病脾胃虚寒证的的主方。在后世医家的发挥和应用中,理中丸(汤)逐渐发展成为温中健脾法的代表方。此方在古今临床中被广泛应用,辩证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诸多疾病中,均取得颇佳的疗效。古今学者已从多方面对理中丸(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对其临床应用和组方用药原理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发挥。本文针对理中丸(汤)的证候学标准进行研究和讨论,总结了古今文献中理中丸(汤)验案的证候学规律,探讨其临床应用的证候标准。
文献研究部分,本论文总结了理中丸(汤)的临床应用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搜集了历代医家对理中丸(汤)方义探讨和组方规律的论述,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研究了历代对理中丸(汤)类方的补充和发展,并对理中丸(汤)组成药物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进行了分析
医案研究部分,本论文选取了理中丸(汤)的文献130篇,对其中记载病例的一般情况、症状、舌脉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应用理中丸(汤)的证候学标准及一般规律为:腹痛、便溏(腹泻)、纳差、脘腹胀、恶心呕吐、乏力、胸闷、嗳气、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沉。药物一般用量为:干姜9-15g,人参(党参)6-15g,白术9-15g,甘草6-9g;加味药多为温补气血、化痰行气之药,作用于脾胃者居多;治疗疾病以慢性病,消化系统疾病及疼痛性疾病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