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的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
乳腺癌到晚期极易发生骨转移,中医临床上多根据“肾主骨”原则采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法治疗;西医临床上予内分泌药物长期服用,也因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潮热、盗汗。临床文献中缺乏统一的乳腺癌骨转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本课题旨在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研究方法:
从2007年-201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搜集5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采集每位患者的症状以及生化检查结果,如恶寒、发热、烦躁、腰膝疼痛、头痛、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值等,为每一位患者制定证候辨证素量表,根据每一证候相对应的证素积分,计算相应权值,得出每位患者的主要证素积分。运用t检验,将所有患者各证素积分取均值、标准差,观察各证素之间差异。得出主要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
研究结果:
(1)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肝、经络、肾、脾、筋骨。
(2)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湿、痰,且气滞积分明显高于血瘀、湿、痰的积分(P0.05)。
(3)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4)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的阴虚证素积分明显高于未接受内分泌治疗者。
结论:
乳腺癌骨转移病位证素主要为肝、经络、肾、脾、筋骨。实证证素主要有气滞、血瘀、湿、痰。虚证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的阴虚证素积分明显高于未接受内分泌治疗者。
证型分布规律为肝郁气滞、气血两虚为主,血瘀阻络、肾阴亏虚、脾虚湿滞分布相对较少。
|
|
|
|
1 |
闫敏,江泽飞,宋三泰,刘晓晴,王涛,吴世凯;多种内分泌药物序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一例[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年03期 |
2 |
Mary C Gainford;George Dranitsaris;Mark Clemons;方华;;双膦酸盐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新进展[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5年06期 |
3 |
王绿化;;骨转移瘤 预后 诊断 治疗[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7年06期 |
4 |
温凤云,杨翠舫;放射治疗对乳腺癌骨转移止痛疗效的观察(附179例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5年03期 |
5 |
王庆伟,刘宏,乔乃安,程玉峰,李贞;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0年01期 |
6 |
廖智超,蔡林,余毅;米诺环素治疗裸鼠乳腺癌骨转移的实验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
7 |
张苏国;范治军;李科;;乳腺癌骨转移姑息放疗效果的回顾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7年04期 |
8 |
王丽;王捷;;乳腺癌骨转移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22期 |
9 |
崔同海;;晚期乳腺癌骨转移大剂量复合化疗的初步观察(附21例分析)[J];江苏医药;1992年11期 |
10 |
江志静;乳腺癌骨转移的预后因素[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1994年01期 |
11 |
潘琼,许赪,徐开埜;骨ECT检查在乳腺癌骨转移放疗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6年04期 |
12 |
;乳腺癌骨转移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年02期 |
13 |
陈燕武;绝经期前乳腺癌骨转移的放射治疗[J];癌症;1994年05期 |
14 |
于华;孙术红;徐淑华;;48例乳腺癌骨转移核素骨显像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1998年09期 |
15 |
黄智芬,黎汉忠,张作军,谭志强,陈闯,陆永奎,赵莹,吕小红;毫米波穴位辐射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疼痛33例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年10期 |
16 |
张阳;杨自更;严红艳;;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CA15-3、IL-6、IL-8检测结果与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年05期 |
17 |
万德森;李国材;陈建清;石锐;赵秀珍;林增桃;;核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初步报告[J];肿瘤防治研究;1991年01期 |
18 |
钟勇,谢昌辉,蒋宁一;乳腺癌骨转移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广东医学;1997年11期 |
19 |
陈羽中,钟勇,谢昌辉;乳腺癌骨转移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医学;1997年06期 |
20 |
李书权,殷凤,丁山;氟化物离子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联用能早期准确检出乳腺癌骨转移病变的范围[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