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不同脑区cGMP含量及氧化应激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以睡眠障碍、持续情绪低落及对事物失去兴趣为主要症状的情感性疾病,近年来呈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的特点,且逐渐呈年轻化的趋势。根据2017年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总数已经达到了 3.22亿人,全球总体患病率为4.4%,其中我国抑郁症患病率为4.2%,保守估计患病人数超过5400万人,但我国抑郁症识别率和治疗率较低,仅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发病率也呈快速增长模式并且其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据当前数据估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疾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抑郁症是一个涉及多系统、多机制的全球性医疗问题。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在治疗方面尚缺少特异性的方法为抑郁症提供完美解决方案。治疗方法主要以西药及电休克疗法为主;中医的针刺疗法以通过刺激穴位而起到调整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焦躁、失眠及认知障碍等症状,且与西医抗抑郁药相比较,针刺具有多靶点、多层次、无副作用及安全性高等一系列优势。关于针刺治疗抑郁症的具体作用机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尚未明确具体的治疗靶点及作用通路,因此还需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探讨。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病理学及生物化学法探究电针的抗氧化作用及不同脑区cGMP含量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选取符合条件的大鼠32只,将实验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共4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均在实验前适应性饲养一周。2.模型干预根据参考文献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大鼠群养外,其余大鼠均进行单笼饲养并进行慢性应激方法进行抑郁模型建造。正常对照组与其余各组大鼠均分别隔离,饲养于的不同饲养室。各组大鼠均接受21天7种不同的刺激,刺激方式包括以下7种,分别有4 ℃冷水游泳5min、夹尾3min、潮湿环境24h、昼夜颠倒24h、禁食24h、束缚3h、禁水24h。以上刺激每日随机采取1种,同种刺激不能连续出现,且每种刺激至少3次。3.处理方法正常对照组:正常条件下饲养21天,自由饮水、摄食,期间不给于任何刺激。模型组:每只大鼠均单笼孤养,接受21天慢性应激造模,并每日进行与电针组同等时间及强度的束缚干预。电针组:孤养结合慢性应激刺激造模21天,在应激前lh进行电针干预百会、印堂穴,针刺方法为:百会穴针尖向后头部,印堂穴针尖向鼻尖方向,进针深度为0.5~lcm,频率为2Hz,强度以大鼠头部微颤为宜,每次30min,每日1次,其他操作同模型组。药物组:用0.9%NaCl将氟西汀配制成lmg/mLL比例的溶液,按2mg/kg体重,在应激前1h灌胃给药,每日1次,共21天,其他操作同模型组。结果1.行为学变化实验应激前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应激后,体质量、糖水消耗量及开野实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空白组均高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组和电针治疗组大鼠在以上行为学方面均高于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药物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百分率高于药物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学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的海马细胞组织结构清晰、形态规则,胞内核大而圆,核仁清晰,组织结构排列致密;模型组海马组织细胞层次减少,结构不清楚,细胞变性明显,核型不规则,细胞萎缩,呈固缩性死亡,部分神经细胞脱落而形成空泡化;电针组和药物组海马细胞排列较规则,细胞层次较丰富,极性明显,细胞轮廓清晰,多数神经元胞膜较完整。正常对照组大鼠的额叶细胞排列规则组织致密,神经元包膜完整,结构清晰;模型组大鼠额叶细胞层次减少,结构不清晰,细胞变形明显、排列疏松,部分细胞脱落而形成空泡;而电针组和药物组大鼠额叶细胞排列较规则,神经元形态较好,神经元胞膜较完整,核仁较清晰。3.大鼠海马组织中MDA、SOD、cGMP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MDA、cGMP含量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电针组大鼠海马MDA、cGMP含量表达相对于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SOD明显增加(P0.01),且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SOD含量表达的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组大鼠海马SOD的相对含量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较明显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4.大鼠额叶组织中MDA、SOD、cGMP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额叶的MDA、cGMP含量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药物组和电针组大鼠额叶组织的MDA、cGMP的含量相对表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与药物组在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额叶组织的SOD相对含量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药物组和电针组大鼠额叶组织的SOD相对表达含量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电针组与药物组在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氟西汀与电针均有抗抑郁的作用,而电针可以更好的提高大鼠对奖励机制的反应灵敏性,并且在改善快感缺失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2.氧化应激和cGMP与抑郁症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关联性。3.电针降低模型大鼠不同脑区cGMP含量可能是其发挥抗抑郁作用机制之一;4.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抗氧应激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自身的抗氧化能力,调节细胞中第二信使cGMP的转导作用,抑制脑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从而发挥机体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