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人参研究的系统比较
【摘要】:
1.目的
人参在中韩两国临床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两国医药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不断交流,促进了对人参系统研究的发展,时至今日人参在两国的医疗、康复、预防、保健事业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均已形成医药行业中支柱产业,但目前尚缺乏对两国人参研究与应用的系统比较,故为中韩两国有关人参研究工作者提供完整系统的人参研究对比资料,为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同时为开展中韩之间进行人参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作出有意义的尝试,促进交流,通过中韩两国人参系统研究比较,力求两国在人参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如何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必将对促进两国人参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2.方法
中韩两国历代史料、本草及医学文献中对人参的基源、栽培、炮制、性味、功效、应用、制剂都有相近的文字记载。近20年人参研究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有关人参的物种基源、栽培研究、炮制方法、制剂工艺、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毒理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及有关人参行业管理研究等大量的文献资料。检索收集近十年的中韩两国有关人参研究的文献为主、期刊杂志及历代文献资料共六千余篇,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
3.结果
3.1.人参药用广泛,历史悠久,由于产地、形态、色泽、生长环境、炮制加工、产地及作为贡品和贸易品的不同,中韩两国形成人参众多名称。人参经长期临床应用探索,对其功效,主治逐渐深化拓宽,中国方面累积丰富的经验,影响了周边国家。16世纪韩国始有明确的记载,人参作为贡品及商品交流,中国人参药源供应除自产的辽参外,朝鲜人参贡品及贸易商品给予极大的补充。以上中韩两国史料及本草书的记载可见自公元二世纪以来,人参已成为中韩两国主要交易商品之一,以外交贡品,或以两国贸易商品的形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交流方面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中韩两国关系中可谓源远流长,上党参、辽参、高丽参延传不已,为人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源保证。
3.2.中韩两国人参栽培技术及管理研究的比较中,对中韩两国人参栽培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从合理使用添加剂改善人参栽培环境,如何改善人参生长发育,两国人参生产管理方法、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法、品种改良等,进行了多方位的比较,可以充分看到各有所长,值得互相借鉴。然人参做为特殊商品,在实施法制管理,规范市场行为,改进栽培技术,改良人参品种方面韩国有较大的优势。中国必须从全面提高人参栽培技术,改良品种方面做出努力,加强市场管理,迅速从市场无竞争力,价值扭曲的困境中走出来,早日使中国人参市场经济,尽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文摘要5
3.3.中国学者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比较深入全面。运用各种新技术进行人参的各个部位
如根、茎、叶、花、果、种子等多种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如皂昔类、挥发油类、多糖类、
氨基酸和多肽类及其他成分等,并发现了许多新成分。还进行了一些构效关系的探讨。此外,
还应用遗传工程技术化学合成人参多肽基因也进行了研究。同时也结合各成忖量分析对提
取工艺,不同加工产品进行了比较研究。而韩国学者对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较少,侧重于结
躺取工艺,生物活性等方面,对人参皂替类、挥发油类、多糖类进行了成分分析及含量测
定工作.
3.4.通过中韩两国学者对人参药理学研究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两国学者都作了大量工
作,而中国更为广泛和深入,尤其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系
统等方面的作用的研究工作尤为细致和深入;而韩国在免疫系统和“适应原”作用研究比较
突出。究其原因,这是与人参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基础,在医疗、保健、康复等诸多
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因而促进了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
而韩国由于有关法律的限制,人参多局限于保健用药,因此对于提高免疫、增加机体适应原
作用较为深入。
3.5.从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由于近代中国重视传统中医学的继承与发扬工作,注重中西
医结合,推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饿统名贵药物人参的临床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临床资
料规范可信,涉猎病种宽泛,包括抗休克、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
统、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9个方面,尤其在抗休克和。〔血管系统方面
的研究比较深入,取得的经验十分可贵,为人类科学合理使用人参,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韩国是高丽人参的故乡,人参的临床应用也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由于体制及医政法
的限制,目前广大传统汉医有关人参的临床资料多个多属个案,用药经验报导、临床资料
欠规范,与以西医为主的临床研究工作比较,翔实可靠,但投入力量较少,使用范围较窄,
仅涉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肿
|
|
|
|
1 |
孙文采;人参文化在大学课堂[J];人参研究;2001年03期 |
2 |
曹志强;中国吉林人参网站与人参的发展[J];人参研究;2003年01期 |
3 |
赵晓松,李香丹,王玉军,李树殿;关于人参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分析[J];人参研究;1995年04期 |
4 |
陈良献;心血管疾病康复中人参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1998年08期 |
5 |
李志业;;盆栽人参[J];生命世界;1992年04期 |
6 |
刘春华;种间杂种人参组织培养及再生植株的诱导[J];特产研究;1999年01期 |
7 |
郑友兰,张崇禧,李向高;吉林人参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J];人参研究;2001年02期 |
8 |
于长水;“参类”中药浅析[J];山东医药工业;2002年05期 |
9 |
杨生;;人参补益作用大[J];今日科苑;2004年12期 |
10 |
秦与中;;人参[J];中医杂志;1955年04期 |
11 |
徐佳;;大补元气的人参[J];大自然;1990年03期 |
12 |
聂绍荃,何小双,石福臣,周丹;人参生理生态的研究[J];植物研究;1992年04期 |
13 |
张文秀,李冬梅,李树殿;国内参茸市场急待整顿[J];人参研究;1997年01期 |
14 |
徐杰;古之上党人参即为今之五加科人参略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
15 |
;人参浸酒5年多竟然开花结果[J];奇闻怪事;2010年04期 |
16 |
宋振玉;籍秀娟;;人參對於白鼠在溫度刺激下腎上腺皮質活動的影響[J];生理学报;1958年02期 |
17 |
洪佳华,马月华,刘明孝,王铁生,王化民,孟繁莹;光强、光质对人参光合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1995年01期 |
18 |
王世民;;人参不同部位的皂甙组成及含量[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81年05期 |
19 |
曹先兰,张兰英;商品人参中的无机元素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K.Na.Mg.Fe.En.Mn.Cu.Ni[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84年03期 |
20 |
屠揆先;王静仪;;治癌用参[J];中医杂志;1985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