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肾胶囊对高果糖餐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其部分作用机制探讨
【摘要】:80年代末以来的研究,证实了胰岛素的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就是在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70%-8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中医药在胰岛素抵抗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也受到了普遍关注,特别是糖尿病学术界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在临床和实验研究领域广泛和深入的探索了中药复方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研究方法上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目前,中医界对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还没有统一,大家都在努力探讨,
通过与医科院实验动物所合作,我们成功地在国内开发了高果糖餐大鼠模型(FFR)。并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GC)技术对这一模型进行评价,得到了与国外相近的数据资料。
在姜良铎教授数十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尝试性的提出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气虚血瘀,热结湿聚。应用GC技术初步验证了对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认识。
我们还率先用和FFR模型探讨了糖肾胶囊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在方法学上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可。
实验分为五个部分:
1、建立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并观察其特点。方法:用6周龄的雄性SD大鼠。将大鼠分为2组,正常组对照组(n=35)以碳水化合物60%、脂肪11%、蛋白质29%的普通标准饲料喂养;高果糖餐组(n=35)则改以果糖66%、脂肪12%、蛋白质22%的高果糖饲料喂养。用尾部测量法测定收缩期血压(SBP):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结果:4周后两组体重、血压、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8周后,除以上差异外,高果糖餐组TG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升高,FFA、FINS也有TG一样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而糖耐量试验、每天平均饲料摄入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高果糖餐喂养的SD大鼠,具有典型的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特点,是研究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理想的动物模型。
2、清醒状态下正常血糖胰岛素钳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所谓GC技术就是评价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抵抗)的一种方法。是用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在盐酸戊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经腹腔麻醉下,向为测定血糖和采血用的右颈动脉和为注入药液的左颈静脉插入导管(PE-50)。第2天在清醒状态下,将大鼠放入特制固定笼中,先测定空腹血糖后,再分别以25mU/kg的初始浓度注入,以抑制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和胰岛素的浓度达到相对的平衡;然后用输液泵以4mU/kg/min的维持浓度持续150分钟静脉注入胰岛素,同时以12.5%的葡萄糖液持续静脉注入,以了解在胰岛素作用下,周围组织(特别是骨骼肌)对葡萄糖的利用情况。在GC技术的实施中,血糖值每7分钟测定1次,为使血糖维持在空腹的血糖水平,适当调节葡萄糖注入量。待血糖值稳定后,将GC技术最后的35分钟内的葡萄糖注入速度的平均值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标—M值。M值就是评价胰岛素抵抗的标准。
3、从骨骼肌纤维组成变化探讨中药复方糖肾胶囊对胰岛素抵抗伴高血压模型大鼠(FFR)的胰岛素抵抗改善的作用机制。方法:用6周龄的雄性SD大鼠,以标准餐和高果糖餐喂养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实验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用ATP酶染色法对各组骨骼
糖肾胶囊对高果搪餐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其部分作用机制探讨
肌(比目鱼肌)纤维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糖肾胶囊对1型和2型骨骼肌纤维成分有显
著的影响,且两种纤维组成成分与胰岛素敏感性指标M值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糖肾胶
囊对胰岛素抵抗改善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骨骼肌纤维组成成分的变化有关.
4、观察中药糖肾胶囊对胰岛素抵抗伴高血压模型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提示各组
钳夹前后BS无显著差异,FFA文迪雅组与高果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而中药组和正常对
照组与高果糖餐组间比较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FINS与高果糖餐组比较其他三组有明
显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甘油三脂(TG)文迪雅组与高果糖餐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中药组则无;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瘦素(1 ePtin)水平
FFR组与对照组比较,呈现有意的高值且呈显著的负相关,提示FFR的脂代谢异常改变可能
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一部分机制,糖肾胶囊可能是通过影响游离脂肪酸和瘦素的水平改善IR
的.
5、探讨糖肾胶囊对FFR模型骨骼肌及脂肪组织GLUT4、PPAR一Y mRNA表达的影响。我们用
R卜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糖肾胶囊对GLUT4、PPAR一Y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糖
肾胶囊能减少骨骼肌和增加脂肪组织的GLUT4mRNA表达,提示糖肾胶囊可能是通过改变骨骼
肌和脂肪组织GLuT4mRNA表达改善IR的,至于其作用于胰岛素受体后信号传递中的哪个环节,
有待今后继续探讨。同时糖肾胶囊未提示翻旨肪组织和骨骼肌即AR一Y mRNA表达有显著的影
响。
中医在这一领域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GC技术是目前评价胰岛素抵抗的“金标准”,用
GC技术高果糖餐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和定量PCR方法探讨中医药对胰岛素抵抗改善作用和深
入机制的探讨,有可能为将来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的中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