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和慢肝消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摘要】:酒精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病,酒精性肝纤维化是酒精性脂肪肝、肝炎向肝硬化
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可逆性。研究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星状细胞的激活、I 型胶原的过度分泌机制又是研究的焦点,本课题运用细胞
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两个层面上研究复方慢肝消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细
胞与分子机制。中医药在防治酒精性肝病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本
研究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和原则,探讨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候特点,为
临床更好地防治酒精性肝纤维化做有益的尝试。
理论研究部分,一部分内容总结了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对导
师田德禄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继承和阐述,对当前国内有关中药复方和有效成
分治疗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以及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另
一部分系统论述了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
临床部分,为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 92 例酒精性
肝纤维化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分布,以及国内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病的特点。
实验研究,主要进行了离体实验。本实验以肝星状细胞为靶细胞,以乙醛为
刺激因子,以慢肝消为干预药物。采用MTT法和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在细胞
水平观察了乙醛及慢肝消对HSC-T6增殖的影响;进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定
量测定中药含药血清对大鼠α1(I)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探讨慢肝消抗酒精
性肝纤维化的部分分子机制和作用靶点。
研究结果及结论:
(1)临床研究:
实验一:男性为主要的饮酒和 AF 患病人群;AF 的发病高峰年龄在 45 岁左
右。不同职业人群 AF 发生率有所不同,干部、商人最高,分别为 44.57%和 23.91
%;日饮酒量 140g/d,饮酒年限 20 年,累计酒精摄入量 1000kg 左右时,具有较
高的 AF 患病率。AF 患者中 γ-GT 值增高者所占的比例较大,AST/ALT 比值≤2、
碱性磷酸酶(ALP)值增高(110 U/L)的出现率较高(60.9%)。
实验二: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邪实为主,虚实夹杂;中医病位主要在肝脾,
涉及胆胃;AF 中医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湿(热)浊内蕴,兼有气虚。累计摄
酒量以及家族酗酒史条件下的累计摄酒量是影响 AF 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分布的重
要因素,具有极显著性差异。总胆红素值对 AF 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分布有极显
著性的影响。
WP=5
4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和慢肝消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2)实验研究:
实验一:乙醛浓度在 87.5 μM和 17.5 μM时HSC-T6的存活率和增殖率均大于
100%。建立了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离体HSC模型。
实验二:与肝脾康对照,慢肝消具有差异意义的HSC-T6抑制增殖作用。
实验三:拆方研究显示,慢肝消全方组的抑制率(13.55%)位于最高与最低
抑制率之间;抑制效果以益气组和软肝组最为明显,分别为 15.79%和 15.21%;
实验四:慢肝消对大鼠 α1(I)前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的部分影响作用,是慢
肝消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部分分子机制和多作用靶点之一。
结果: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多发于男性,年龄在 45 岁左右,干部或商人;日饮酒量
140g/d,饮酒年限 20 年,累计酒精摄入量 1000kg左右。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邪
实为主,虚实夹杂;中医病位主要在肝脾,涉及胆胃;AF中医病机主要为气滞、
血瘀、湿(热)浊内蕴,兼有气虚。慢肝消具有抑制HSC-T6增殖作用。慢肝消对
大鼠α1(I)前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的部分影响作用,是慢肝消抗酒精性肝纤维化
的部分分子机制和多作用靶点之一。
|
|
|
|
1 |
陈宏辉,张明亮,阳学风,封英娟,严悦卿;骨调素在酒精性肝纤维化中的表达[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年01期 |
2 |
丁霞,蒙一纯,贲长恩,田德录;酒精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07期 |
3 |
李志红,田德禄,叶永安,王玉忠,吕运海,李永华,安勇,苏良;酒精性肝纤维化阶段饮酒量与发病相关性初探[J];中国医刊;2005年06期 |
4 |
李异玲,傅宝玉,王炳元,崔巍,林红;实验化学性与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动物模型的比较[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5 |
姜宪辉;孙雷;;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对肝纤维化的影响[J];医学信息;2008年12期 |
6 |
陈耀凯;肝纤维化的治疗概况[J];临床荟萃;1997年10期 |
7 |
李伟道;血清Ⅲ型前胶原测定诊断肝纤维化与癌变[J];重庆医学;1990年03期 |
8 |
林旭榕,王炳元;内毒素介导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酒精性肝纤维化[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07期 |
9 |
金仲品,孙菁;酒精性肝损害发病机制和防治的新概念[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08期 |
10 |
朱清静,魏玉彬,王伯祥;肝纤维化模型的研究述评[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年S1期 |
11 |
陶其敏,冯百芳;酒精性肝病[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
12 |
张幸国,虞朝辉,秦玉娥,张宇,陈韶华,厉有名;茶多酚抗大鼠肝纤维化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年11期 |
13 |
徐速;;MTX在发生肝纤维化的银屑病人中的药代动力学[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7年05期 |
14 |
叶红军,高永生,王丽英,肖红,计秀生,潘春芝,冯雪梅;血清Ⅲ型前胶原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3年02期 |
15 |
彭安国,陈东风,冷思仁,徐有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年08期 |
16 |
王宝恩;肝纤维化的诊断与严重度评估[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年04期 |
17 |
丁霞,田德录;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医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国医药学报;1998年06期 |
18 |
王建芳;肝纤维化检测指标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关系的探讨[J];江苏医药;1999年02期 |
19 |
曾凡杰,刘璐,朱建衡,黄鹰,王媛,刘文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J];铁道医学;1999年03期 |
20 |
丁霞,田德录,焉小丽,朱建华,蒙一纯;调肝理脾方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