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调节作用的机理研究
【摘要】:抑郁症,医学上指一种以情绪(心境)显著而持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状态,常伴有其他各种症状,特别是焦虑、激越、无用感、自杀观念、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迟缓及各种躯体症状。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治疗抑郁症的新药层出不穷,但由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单靶点的治疗虽获得了肯定的疗效,但又无法摆脱毒、副作用大,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针刺治疗对机体具有整体调节的作用,对抑郁症的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前尚未发现毒、副作用,因此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抑郁症治疗方法。
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情绪可明显影响人的行为和身心健康。生活事件,尤其是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自主交感神经系统是应激反应中最重要的部分。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研究揭示,抑郁症患者有显著的HPA轴亢进。基于以上研究,结合针刺治疗的作用特点,我们以电针对HPA轴的影响为契入点展开研究。
我们以临床流行病学Jadad量表为评分标准,通过对纳入文献的穴位使用频次的统计,筛选实验用穴。在实验研究中,选择与抑郁病人的环境诱因、应激激素的改变相似的慢性应激刺激(孤养结合)模拟的抑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异常行为作为观测指标,进行抑郁症的电针干预研究。以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百优解为阳性对照药:为排除电针过程中束缚产生的应激刺激对实验的影响,增加了束缚对照(慢性应激刺激同时加以束缚应激);为研究电针对HPA轴作用途径,采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阻断GR介导的HPA轴的负反馈通路,阻断电针对HPA轴负反馈通路的影响,观察在无负反馈调节情况下,电针对HPA轴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不同部位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上相关基因及HPA轴负反馈中枢上相关受体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通过上述手段研究慢性应激大鼠HPA轴激素含量和负反馈中枢相应的病理变化,通过电针的干预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的作用机制。
根据本实验数据,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基于临床流行病学RCT原则,通过对现有针刺治疗抑郁症文献研究,发现百会穴和印堂穴在临床治疗抑郁症使用最为广泛,故作为本试验研究用穴;
2.慢性应激模型大鼠在行为学上出现显著的抑郁行为改变;长期的慢性应激刺激可导致大鼠体内HPA轴的功能亢进及其负反馈功能的障碍;在应激刺激基础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束缚,可加重大鼠的抑郁状态和病理表现;
3.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对下丘脑中IL-1水平有明显的上调作用,同时RU486对GR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RU486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HPA轴的负
|
|
|
|
1 |
胡旺平,胡圣望,化长林;电针对慢性应激所致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障碍的保护作用[J];福建中医药;2003年01期 |
2 |
胡旺平,张健,胡圣望,李立中;电针对慢性应激所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及海马胆碱能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03期 |
3 |
贾宝辉,李志刚,时宇静,费宇彤,张慧敏,图娅;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及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4年04期 |
4 |
沈鲁平,金光亮,范建华,苏晶,周东丰;抗抑郁处理对慢性应激大鼠海马鸟苷酸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年01期 |
5 |
李艺;具紫勇;夏勇;刘世敏;史晓岚;何金森;;电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的效应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10期 |
6 |
卢峻;时宇静;费宇彤;图娅;;电针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脑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
7 |
韩毳,李晓泓,李学武,郭顺根;电针“百会”、“三阴交”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HPA轴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8 |
张敏;图娅;;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02期 |
9 |
孙华,张有志,韩毳,张德昌,杜冠华,何维,聂惠民;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大脑皮层5-HT_1和5-HT_2受体数量和结合活性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年09期 |
10 |
孟宏,王京京,姜亨圭,林磊,时宇静,图娅;电针对慢性应激致疲劳模型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07期 |
11 |
金光亮!100029,周东丰,苏晶!100029;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年04期 |
12 |
李丽萍,华金双,孙忠人;近10年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3年04期 |
13 |
李文迅,韩焱晶,陶娟,王苇,图娅;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年02期 |
14 |
;电针作用对鼠脑单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76年S2期 |
15 |
杨顺益;电针抢救呼吸衰竭67例的初步体会[J];新中医;1976年06期 |
16 |
刘鸾;陆利;彭荣松;李楚杰;;电针足少阴肾经穴位对肾脏排磷(P32)的影响(摘要)[J];吉林医科大学学报;1961年04期 |
17 |
关新民,王才源,张育文,曾宪英,刘晓春,梁勋厂,李玲琍,艾民康;电针镇痛过程中大鼠脑内乙酰胆碱更新率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2年04期 |
18 |
杨永录,罗侃,李晓明,杨紫云,黄应堂;电针对家兔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温度感受神经元放电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4年01期 |
19 |
吴定宗;马建一;;电针遏制痫样放电及督脉穴位的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1986年02期 |
20 |
郑珉,杨胜利,邹冈;电针显著增加大鼠纹状体和垂体中脑啡肽原mRNA含量[J];中国科学B辑;198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