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
【摘要】:抑郁症(Depression)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具有难治性的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目前西药物治疗具有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依从性差的特点。中医药治疗抑郁症虽有一定优势,但是有关于抑郁症的中医分型和治疗方药目前均无统一的认识,各医家提出的分型及治疗方法,均从个人经验出发,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需要进一步规范研究以验证。本研究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从症状入手,进行一定样本量的证候观察,借助统计学手段初步拟订中医分型。并同时设立中药和西医对照组,评定各药物治疗的疗效。进行证候观察及疗效观察时,均配合使用精神科量表HAMD抑郁量表进行评定,一方面使疗效评价更准确、可信,另一方面可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证候与西医诊断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本研究,初步制订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并对中药和西药的疗效评价进行初步探讨,对于丰富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揭示抑郁症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在规律均具有一定意义。
本课题研究分证候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
1.证候研究部分:
目的:从症状入手,进行一定样本量的证候观察,借助统计学手段初步拟订中医分型,并探讨中医证候与西医症候群(HAMD因子)间的内在联系。方法:①本研究首先从症状入手,制订了中医症状观察表,主要症状都进行分级量化,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核心症状按照2、4、6分评定。次要症状按照1、2、3分评定。扩充增加的部分症状,按照无:0分,有:1分进行评价。配合使用西医HAMD抑郁量表,在北京地区5家医院,对105例原发、首发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证候观察,利用统计学手段总结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②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及专家组经验,将74项症状归纳为16个因子,经Hierarchical Cluster过程(分层聚类分析)、Bivariate Correlation(双变量相关分析)、Partial Correlation(偏相关分析)和德尔菲法判定,初步拟订出抑郁症的中医分型及其证候标准。③使用Bivariate Correlation(双变量相关分析)和Partial Correlation(偏相关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病程、性别等与中医证候及HAMD量表因子间的内在联系。结果:①105例患者中,男性占31.3%,女性占68.7%,男女比约为1:2.1。年龄平均40.85±14.10,≥18岁30岁占23.3%,≥30岁50岁占48.4%,50岁以上占28.3%。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占92.4%。重度抑郁症患者占7.6%。②利用统计学手段和德尔菲法判定,初步拟订出抑郁症的6个中医分型及其证候标准:心胆气虚、气虚血瘀、心肾不交、脾肾两亏、肾虚肝郁、气郁化火。③经相关性研究,肾精不足与HAMD量表阻滞因子(包括抑郁情绪,工作和兴趣,阻滞和性症状五项症状)相关性最高,与肾虚肝郁型相关的HAMD因子数最多(焦虑/躯体化、体重因子、阻滞因子、睡眠障碍、绝望感)。经理论探讨,提示肾精不足为抑郁症的主要病机,肾虚肝郁型为本次抑郁症调查中的主要证型之一。④结果显示,女性的中医证候、抑郁程度重于男性;肾虚肝郁证型与病程呈正相关。即病程越长,
|
|
|
|
1 |
唐启盛;曲淼;徐向青;罗斌;李侠;;抑郁症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年12期 |
2 |
胡随瑜,张宏耕,郑林,张海男,陈泽奇,陈昌华,赵志付,王新本,刘发荣,李顺民,黄信初,俸建林,张捷;1977例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证候构成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10期 |
3 |
曲淼;唐启盛;裴清华;李侠;;抑郁症中医证候的聚类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7年11期 |
4 |
吴疆;;祖国中医学在治疗现代肿瘤患者抑郁中的贡献(附50例病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年24期 |
5 |
吴崇胜;陈家旭;袁海宁;张捷;罗和春;王志强;;抑郁症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证-症对应关系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4期 |
6 |
赵晶;唐启盛;包祖晓;裴清华;曲淼;朱晨军;;颐脑解郁方改善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10期 |
7 |
张海男,胡随瑜,陈泽奇,罗建清,张宏耕;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类型第一轮专家问卷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8 |
胡随瑜;;抑郁症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与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3期 |
9 |
杨关林;王文萍;王健;李晓斌;王天芳;赵燕;罗立欣;张明波;贾智捷;李晓;;抑郁症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02期 |
10 |
王文萍;李晓斌;王天芳;赵燕;杨关林;;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提取抑郁症的中医证候主、次症状[J];环球中医药;2009年02期 |
11 |
杜巧琳,王小云,韩丽琳;女性抑郁症内分泌免疫与中医证候相关性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4年10期 |
12 |
周玲;陈文垲;梅晓云;彭昌孝;李国春;黄云;陈文姬;彭计红;张喜芬;陈建设;褚蔚;丁兴;;抑郁症中医证候的群体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2期 |
13 |
陈泽奇
,郑林,张宏耕,陈昌华
,孙洁,张春虎
,胡随瑜;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Kappa一致性检验[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年14期 |
14 |
姬道绪,王天芳,薛晓琳;抑郁症常见证候精神症状表现特点的初步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15 |
程洪燕;武成;;81例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调查[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
16 |
陈昌华,陈泽奇,胡随瑜,张宏耕,曹美群,刘英哲;抑郁症中医证型汉密顿抑郁量表因子分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7 |
李桂松;袁明华;;电针治疗抑郁症6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年02期 |
18 |
张国夫;周海虹;韩咏竹;;抑郁症中医药研究概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19 |
张立民;隐匿性抑郁症诊断探讨(附42例分析)[J];新医学;1995年08期 |
20 |
许律西;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与治疗学现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