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路的探讨
【摘要】: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多年来一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突破口。其中证本质研究又是最主要的攻关对象,人们试图超越疾病探求证的本质,寻求证的客观指标,认为只要发现和证实了与证有关的特异性物质成分,便揭示了证本质,便可对证进行客观地解释和度量,并可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界全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证本质研究。从临床研究到动物实验,从寻求单一证的特异性指标到病证结合研究某一病证的客观指标,人们将其作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攻关对象,以期获得突破。
我们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证概念内涵及本质研究等的文献资料综述分析及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中医证概念内涵及本质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证概念内涵研究中,存在对证概念的内涵界定不清,证与证候关系混乱等问题。在证本质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某些指标的特异性逐渐被否认,迄今尚未能获得有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的某个证的特异性实验指标。对脾气虚证、肺气虚证、心气虚证本质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也发现,三证在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自由基代谢、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心功能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同变化趋势指标。其次,在动物模型方面,广大研究者制作了百余种证的动物模型,虽然对证本质研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能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为中医临床、科研所用者不多。再次,研究思路存在片面性。人们大多还是运用还原分析的线性方法来探讨证的本质。这种单纯运用“自下而上”的还原分析研究思路,把一个整体割裂成各个部分进行研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中医证本质的研究,必须追根溯源,在深刻了解中医证理论的发生发展、正确把握证概念的学术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学证理论自身特点的科研方法。
借用自然科学领域发生学研究的范式,我们对中医证理论进行了发生学研究。认为它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之一,是古人在无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外现的相关生命现象,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内外各部的联系,对收集的各种病象进行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其实质是对疾病从整体功能关系失调角度概括的综合性动态病理模型。这种病理模型,是一种思维模型。它的建立既以古代的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又是对各种病象的综合,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社会科技、人文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的价值观念、气一元论的整体思维、主客合一的认知特点、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模式化的定势思维等因素对证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中医证的概念与理论除具有生物学基础外,还具有整体联系性、主客一体性、动态时序性、模型性、模糊性等特征。
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社会背景等的比较发现,中西医学具有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西医学立足于人体解剖形态,注重实体的病理改变,多从局部、微观、静止的角度阐明疾病机理,探究人体器官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病的概念也就由此而生,辨病论治遂成为西医学克敌制胜的法宝。中医学则着重于医疗实践总结,善于从整体、宏观、动态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