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莱格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魏玉平  
【摘要】:目的 莱格内酯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可对抗急性肾功能衰竭,目前国内外均无以治疗该疾病为目的的药物上市的报道。 方法 莱格内酯易于发生结构改变,一般的变化包括有①空气氧化;②热分解;③构型转换;④羟化及脱羟化等。鉴于不稳定,选择脂肪乳作为剂型,以制剂中莱格内酯的稳定性为评判指标,筛选出脂肪乳作为新制剂的剂型,并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中试研究表明处方组成合理、工艺稳定、可控、易行。 建立莱格注射液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中试产品中莱格内酯的含量。系统研究了三批样品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 建立血中莱格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莱格注射液大、中、小三个剂量的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和一个剂量的重复给药的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进行一个剂量的 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并用 3p87 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研究莱格内酯原形的粪、尿和胆汁的排泄情况。 研究大鼠的体外转化代谢情况,找出代谢途径。 研究莱格注射液对抗甘油造成的大鼠急性肾衰。 结果 (1)中试研究表明处方组成合理、工艺稳定、可控、易行。脂肪乳剂型解决了莱格内酯稳定性的问题,能够使药效成分在脂肪乳中保持稳定,制剂以市售包装在 6℃±2℃和 25℃±2℃保存一年各项指标均能达到要求,考虑到后者在放置一年时含量略有降低,确定莱格注射液应保存在 6℃±2℃的环境里。 (2)莱格注射液大、中、小三剂量于尾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的药时行为符合三室模型(权重系数为 1/C2),莱格内酯到浅外室的分布半衰期 :t1/2pi约在 2~8min;莱格内酯到浅外室的分布半衰期:t1/2α约在 20~27min。消除半衰期t1/2β约在 330~619min。表观分布容积Vc为 0.23~0.62L/Kg,药物由中央室的消除速度常数K10约为1 .6*10~(-2)~5*10~(-2)(min-1),清除率CL(s)约为 5.21*10~(-3)~1.8*10~(-2),L/(kg*min),统计矩法计算结果显示大、中、小剂量的AUC值约为 2800、1695、756 (μg*min)/ml左右。 梯形法求得AUC值分别 2455、1538、695 (μg*min)/ml。 - 6 - 莱格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5) 大鼠分布实验显示莱格注射液注射后快速分布到体内器官组织,注射 10min 后,其组织浓度分布由高向低的顺序如下: 血胸腺体脂肠道肾子宫及卵巢脑胃 肺前列腺脾肝睾丸及附睾骨骼肌。 (6)莱格内酯的尿、粪和胆汁排泄研究结果表明,总量尚不足 10%。 (7)莱格内酯具有很强的蛋白结合力,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在 97%以上。 (8)以生理盐水加药、空白血样加药、肝匀浆加药及肝匀浆合并空白血加药温孵 16 小时,当血液由鲜红转为暗红,且发绿时,代谢转化率最快。 (9)莱格注射液对抗甘油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表明,莱格注射液可明显降 低血清肌酐浓度,尤以给药 3 天后作用最明显。 结论 (1) 首次将莱格内酯制成了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静脉脂肪乳-莱格注射液, 解决了该成分难于稳定保存这一技术难题。 (2) 首次基本全面的研究了莱格内酯注射液在SD大鼠和Beagle犬的体内药物代 谢动力学特点,该药的体内药时行为符合三室模型,粪、尿和胆汁的原形排泄总量不到 10%率。体内的代谢产物正在研究中。 (3) 莱格内酯具有很强的蛋白结合力,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在 97%以上(血浆来源 为 301 医院输血科采集的献血战士的混合血浆)。 主要创新点 ⑴ 以脂肪乳为载体,首次将莱格内酯制备成了脂肪乳注射液,解决了该成分难于稳 定保存这一技术难题;针对莱格内酯这一方面的研究国内乃至国际上尚未见报道。 ⑵ 首次基本全面的研究了莱格内酯注射液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为该药的临床 使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药动学参数。 主题词 急性肾功能衰竭;莱格内酯;生物转化;药物代谢动力学;脂肪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丽;杨进波;;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在创新药临床研发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年17期
2 张弨;单爱莲;;群体药代动力学的验证和仿真[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年12期
3 李新刚;赵志刚;;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年01期
4 吴玲;胡海勋;罗涟荣;王现珍;商庆节;;SPSS在药代动力学及毒代动力学研究过程中线性动力学判定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年02期
5 张弨;赵荣生;翟所迪;单爱莲;;群体药代动力学概述[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年08期
6 张弨;单爱莲;赵荣生;翟所迪;;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年09期
7 姜俊杰;王建农;魏戌;李建鹏;谢雁鸣;;中药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关键问题的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年02期
8 黎国富;赵浩如;杨劲;;中草药新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05期
9 姜俊杰;谢雁鸣;;基于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的中药上市后用法用量再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20期
10 魏敏吉;张朴;;高通量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7年02期
11 ;关于举办“全国新药药代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的通知[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4年03期
12 杨彬;如何在热带地区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2年05期
13 ;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研究管理中心天津药代动力学与临床药理研究室[J];中国药学杂志;1996年05期
14 刘昌孝;群体药代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6年01期
15 陈亚平;徐卫明;孙健;杨天鸣;张万年;;7-乙基-8-二甲基三氮烯茶硷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西北药学杂志;1987年01期
16 徐永健;;机械通气对肝脏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87年04期
17 孟庆祥;;麻醉后用氟哌啶的药代动力学[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7年02期
18 于念先;;利多卡因在小儿全麻期间的药代动力学[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7年03期
19 泽田 务;许铁男;;Sulperazon的体内药代动力学[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7年04期
20 吴树荣;;头孢三嗪药代动力学与年龄相应的改变[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允;陈霞;江骥;胡蓓;;年龄和性别对于咪达唑仑药代动力学的特征的影响[A];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会刊[C];2015年
2 赵玉男;杜力军;;发热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3 胡晋卿;温预关;倪晓佳;张明;邱畅;刘霞;李芳芳;;进食对于布南色林在男性健康志愿者中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魏敏吉;张朴;;高通量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王静;郑恒;钱振宇;刘心霞;袁世英;毋丹;曹翠玲;陈汇;;来托司坦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高晨燕;;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要点与案例分析[A];第三届全国定量药理研究方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冰心;刘志国;吴久鸿;岳茂兴;;航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8 刘昌孝;;药代动力学在新药研发转换研究中的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9 龚丽娴;;普乐可复在中国肾移植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三届全国治疗药物监测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3年
10 魏广力;肖淑华;陆榕;刘昌孝;;雷帕雷素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新型肺靶向DTX-LP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2 王鹏;川芎嗪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测定甘氨酸茶碱纳缓释片不对称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3 杨秉呼;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癌泰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4 倪健;抗栓素药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魏玉平;莱格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刘会臣;反式曲马朵及其活性代谢物反式氧去甲基曲马朵的药代动力学立体选择性和性别差异[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7 何秀玲;TCDCA抗炎免疫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8 刘小光;利福平和rifabutin药代动力学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9 张友九;融合蛋白rh-TNT-IL-2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周茂金;威替米星和反式白藜芦醇葡萄糖苷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德斌;N-Hydroxy-4-phenylacetylamino-N-p-tolyl-benzamide的抗肿瘤作用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2 李志红;利舒康胶囊组成成分和代谢产物鉴定及其对奥沙拉嗪药代动力学影响[D];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8年
3 王肖肖;基于LC-MS/MS技术的丁酸氯维地平静脉注射乳剂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段二云;舒芬太尼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5 沈悦生;戊二醛聚合猪血红蛋白(pPolyHb)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6 姚媛;淡豆豉中异黄酮成分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孟子琪;CQ复方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8 李志勤;右美托咪定不同剂量经鼻给药在小儿全身麻醉中药代动力学的比较[D];福建医科大学;2017年
9 张换成;原阿片碱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10 梁丰达;博落回散和博普散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绪霖;首仿关注哪些要点[N];医药经济报;2017年
2 董智;微剂量给药 新药开发的加速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记者 熊昌彪;眼用中药亟须加强药代动力学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欧慧敏;药代动力学彰显新药转化价值[N];医药经济报;2012年
5 记者 刘道安;中药痹祺胶囊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验收[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6 河北远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魏占勇;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N];中国畜牧报;2004年
7 复旦大学医学院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郁继诚 张菁;国产罗红霉素胶囊剂的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测定[N];医药经济报;2001年
8 ;环孢素A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对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白毅 整理;以药代动力学为主线的新药成药性的临床前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应用[N];中国医药报;2011年
10 ;缓控释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