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艾滋病常见中医证候的研究

关静  
【摘要】: 目的 证候研究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以往艾滋病的证候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上,缺乏较规范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支持下,通过对艾滋病不同人群的症状、证候以及舌象特点进行研究,探讨艾滋病的症状、证候特点,以及不同人群的差异,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一定依据,加深对艾滋病的中医认识。 方法 1理论研究 对中医伏气温病理论的源流进行梳理、从病因病机、发病过程、临床特点等几方面探讨伏气温病理论与艾滋病的相通性和可借鉴性,对进一步认识艾滋病的因机论治提供启示。 对现有艾滋病证候的有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目前认为的艾滋病常见中医证候分型。 2临床研究 在对非洲艾滋病人群进行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利用《艾滋病中医临床调查表》对334例因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人群和175例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的进行了症状调查,采用证候评定软件进行证候评定,同时运用舌象拍摄和专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舌象研究,对不同人群的症状、证候分布、舌象特点进行比较。最后运用逐步判别法来筛选变量,对艾滋病常见证候进行了计量诊断的探索性研究。 结果 1理论研究 1.1用伏气温病理论能较好地阐述艾滋病的病机,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与传统伏气温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最后根据伏气温病的理论以及艾滋病自身的特点,提示艾滋病的治疗应注意清热祛邪、扶正固本、通降气机、活血化瘀四个方面。 1.2在对1988-2005年艾滋病中医证候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统计的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对艾滋病证候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主要仍以个人经验为主,分型繁杂,15篇期刊论文中共出现了58种证候。 2临床研究 2.1对非洲249例艾滋病患者的免疫指标(CD_4~+、CD_4~+%、CD_8~+、CD_8~+%、CD_4~+/CD_8~+)与外周血组分(WBC、Hb、LY、LY%)的关系、免疫指标与症状体征出现的关系以及此类人群的症状体征特点的回顾性研究显示,随着CD_4~+计数的下降,外周血中LY、LY%、WBC、Hb也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而LY计数与CD_4~+计数有显著相关性;症状总积分随CD_4~+的降低而升高,且大部分症状体征的积分随着CD_4~+细胞数的下降而升高。此外,非洲艾滋病患者症状体征的出现的频次依次为乏力、淋巴结肿大、咳嗽、发热等。 2.2在非洲人群、因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人群与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三者的比较中,因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人群的症状表现是最为严重的。在因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人群与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证候分布的比较中,与症状相对应,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证候出现率整体也是低于因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人群的,但痰湿证和湿热证的出现高于因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人群。 2.3因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和吸毒感染艾滋病两类人群的舌象特点较为一致,舌色上均以红舌类最为突出,红赤、红绛、暗红舌合计出现率分别为63.64%和65.71%,瘀舌出现率分别为33.64%和41.14%,胖大/齿痕舌分别为40.45%和45.14%,裂纹舌为35.00%和26.86%,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从舌苔的结果来看,均以白苔居多,分别是71.82%、69.14%,黄苔则分别是23.18%、28%,腻、厚苔的出现率也较突出。 2.4采用逐步判别法Bayes两类判别,筛选变量,建立了七个判别函数式,分别对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肺虚证、脾虚证、肾虚证、痰湿证进行症状体征的变量筛选,进行两类判别讨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肺虚证、脾虚证、肾虚证、痰湿证七个证型的回顾性误判概率分别为:4.3%、7.3%、8.1%、11.2%、10%、9.9%、10.1%,判别效果较好。 结论 1理论研究 1.1艾滋病从整个疾病过程来看,与伏气温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伏气温病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同时,对于艾滋病的防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此外,伏气温病理论对于艾滋病的早期治疗也可以提供一定思路。 1.2目前中医界对艾滋病证候的临床研究较少,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文献报道中的证候分布较为分散,各家自成一派,急需开展艾滋病的证候学研究。 2临床研究 2.1 CD_4~+可以较好地估计患者病情及预后;淋巴细胞计数可以看作是衡量患者免疫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不具备CD_4~+检测的条件下可以测定淋巴细胞计数来代替。 2.2因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与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两者的证候特点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均表现为虚实夹杂,虚证主要为气虚、脾虚、肾虚、肺虚、阴虚、血虚、肝虚、心虚,实证主要为痰湿、热毒、湿热、血瘀。不同人群由于病程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其症状、证候的分布略有不同,同时,病程越长,虚证的表现越为突出。 2.3两类人群舌象表现特点相似,总结艾滋病典型舌象的四大特点为:舌质红;苔厚腻、以白腻居多;舌体胖大或有齿痕;有瘀象。 2.4从建立的判别回归方程的各症状系数的大小,可以初步看出它们对于各证型的影响程度,为评价各症状的诊断价值提供了数量上的依据,为艾滋病的证候标准化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温键键;;朱嘉铭访谈:艾滋病离广东人越来越近[J];黄金时代;2002年02期
2 艾晴;;陈丰耀:民间“抗艾”老人的大爱情怀[J];今日科苑;2011年16期
3 刘俊;;爱可扶正片十病十药之锻造阻击HIV的东方利刃[J];科技潮;2011年09期
4 张慧;杨卫彬;王丽颖;荆志伟;武红莉;;证候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应用新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06期
5 郭永红;李军祥;;265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中医证候因子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1年06期
6 李丰衣;王立福;张晓峰;庄永龙;李筠;;乙型肝炎肝衰竭中医证候数据库的建立[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年04期
7 杨维泓;周华妙;郭勇;;中医药治疗大肠癌探讨[J];福建中医药;2011年03期
8 刘胜牙;朱玉兰;李微;刘春芳;张登峰;俞杨;;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感染情况及其分子特征[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年04期
9 马素娜;谢世平;郭会军;谢忠礼;桑海燕;张宁;王娟;温冠晓;;艾滋病及病毒携带者282例咳嗽病例回顾性分析[J];中医学报;2011年05期
10 刘建民;刘剑君;王林;幺鸿雁;;关联保密法对结核病人HIV抗体检测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15期
11 江丹妮;;“心魔”的推手是焦虑[J];药物与人;2011年08期
12 晓喻;;哪些食物可防艾滋病[J];食品与健康;2001年09期
13 梁跃波;朵林;侯中生;梁舒雯;张琼华;刘晓波;李相颖;王春梅;李洪;王志坚;;吸毒针具残血中HIV抗体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年04期
14 ;澳大利亚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突破[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15 ;头条[J];中国报道;2011年07期
16 王蓉;唐超;;性服务者性病艾滋病知识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8期
17 贺丹军;王昊飞;;谈“艾”色变,没必要[J];家庭医药;2011年08期
18 田莉;席光湘;何毅;;公共卫生研究项目需要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介入[J];中外企业家;2011年15期
19 贾海忠;;论自然态基本证候分类是中医发展的突破口[J];中医杂志;2011年17期
20 谢供;;孕妇唾泪 艾滋克星[J];食品与健康;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文杰;吴焕林;王侠;阮新民;;冠心病证候诊断方法及分型文献研究[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谌剑飞;关少侠;丁萍;李创鹏;梁浩荣;马雅玲;奚玉风;杨慧珊;蔡绍华;张艳玲;徐进华;潘伊凡;;中风急诊证候研究与问题探讨[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张文风;林宇春;赵宏杰;吴松梅;王晓明;孔力;雷钧涛;;证候数据多维界面细分与同界面数据分类及证候研究中的逻辑问题探讨[A];第九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霆;陈波;马胜林;徐涛;沈国理;俞钻;赵小飞;徐雅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肺癌证候研究[A];庆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粹2011[C];2011年
5 于向东;周文泉;;中医老年病证候研究思路(摘要)[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赵燕;薛晓林;吴秀艳;于春光;李志更;王天芳;;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在证候研究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志斌;王永炎;封静;;现代证候规范研究述评[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剑明;张声生;崔超;;基于经验辨证的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临床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9 刘恩顺;孙增涛;王海英;;浅谈COPD证候病机演变研究方法的构建思路[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孙贵香;;复杂性科学意义下的中医证候研究的方法学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静;艾滋病常见中医证候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张磊;基于症状单元临床特征的证候要素诊断要点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田鹏;数据挖掘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研究中的应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胡晨霞;肺癌热休克蛋白70-多肽复合物的抗瘤免疫效应研究及其与热证的相关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邹川;肾移植术后近期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山子合剂初步干预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黄剑雄;艾滋病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李广曦;适用于脾虚证数据采集的完全结构化电子病历的构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牛亚利;血管性认知障碍中医证候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贾春华;基于命题逻辑的《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郑建东;北京市大学在校生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锦华;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证候调查报告[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2 赵旭红;15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与证候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韦冰心;IgA肾病证候要素及其与血清分泌型IgA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徐丹;消化性溃疡证候、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薛声波;糖尿病证候及其辨证因子的半定量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刘美颖;酒精性肝纤维化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马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候规律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胡平会;视神经炎的证候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薛金秋;防治艾滋病与反贫困关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伍灿贤;功能性便秘患者中医证候学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明山;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彻底杀死艾滋病毒方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2 黄每裕 钟志勇;眼泪也能传播艾滋病毒[N];健康报;2002年
3 记者 胡越;检测艾滋病毒 不是谁都能作[N];洛阳日报;2005年
4 记者 阿威华;今年全球五百万人染上艾滋病毒[N];人民日报;2001年
5 任秋凌;艾滋病毒出现在1400万年前[N];北京日报;2008年
6 杨孝文;科学家找到艾滋病毒的“祖先”[N];联合时报;2009年
7 李蕊;当化验艾滋病毒阳性时[N];农民日报;2001年
8 记者曹慧娟、实习生崔导胜;未检测出有毒化学物质与艾滋病毒[N];新疆日报(汉);2009年
9 健康时报记者 刘永晓;谁在传播艾滋病毒?[N];健康时报;2010年
10 记者 秦秋;曾毅:中药可阻断艾滋病毒[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