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
“五脏痹”病名最早见于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篇,而关于五脏痹(心痹、肺痹、肾痹、肝痹、脾痹)具体病因、病机和治疗的描述则首见于《黄帝内经》,虽经过历代医家对五脏痹理论和临床治疗进行补充与完善,但仍不系统,认识模糊。在众多的中医古籍中有关五脏痹的论治内容比较少,解放后编写出版的中医内科教材及各种中医书刊也很少涉及本病。
1目的:
通过对《内经》五脏痹理论的整理和系统研究,旨在使《内经》五脏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2方法:
2.1文献学方法:收集和整理《内经》中有关五脏痹的的原文及注家的注释,收集和整理后世医家对五脏痹病因病机证候方药的论述,与《内经》进行比较,并以与五脏痹极其类似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为例,阐述五脏痹理论临床价值。
2.2统计学方法:收集《圣济总录》五脏痹的古方方药,运用统计学分析,找出其规律。
3内容:
依据从《内经》到历代医家有关五脏痹的相关论述,系统整理研究五脏痹及其理论的历史沿革和形成过程,探讨五脏痹的概念、内涵、病因病机、证候、发病途径及规律、治疗原则和方药,认为五脏痹是以脏腑失调、六淫邪气杂合内舍,瘀血顽痰留滞为主要病因,以气血失调、瘀血顽痰积聚、五脏痹阻为主要病机,导致人体出现全身多系统的虚实夹杂、表现复杂多样的临床证候,临床以调补五脏、活血化瘀、通络蠲痹、祛风除湿散寒为其治疗大法。并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进行了五脏痹理论及临床治疗研究。
总之,五脏痹是继发于体痹之后,为脏痹、腑痹、经络症状的统一体,是临床同时出现两个或多个脏痹的统称,也是疾病侵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通过对“五脏痹”理论及临床用研究,希冀能对今后“五脏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拓展有所裨益,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
|
|
1 |
薛博瑜;胡荣昕;;无症状型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
2 |
刁丽梅;刘泰;;从《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
3 |
胡明珠;刘茜;颜凡生;彭广宇;;综述颈椎病研究进展[A];全国脊诊整脊医学第三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脊诊整脊杰出专家表彰大会会议专刊[C];2007年 |
4 |
邓振明;;中医药治疗中风痴呆64例临床观察[A];全国急症学术大会论文专辑[C];1996年 |
5 |
宋太平;魏淑娥;巩跃生;宋光瑞;;便秘纂要[A];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便秘专题研讨会论文专刊[C];2007年 |
6 |
付新伟;胥筱云;;中医燥湿同病病因病机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
7 |
董少龙;;金元四大家对中风病的论述与治疗[A];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
8 |
刘维超;彭江云;李兆福;狄朋桃;;中医诊治痛风的经验荟萃[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
9 |
陈绍宏;;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心得浅述[A];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
10 |
章亭;赵进喜;;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初探[A];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全国第六次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