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研究
【摘要】:
本论文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内容涉及近十年来人们对颅脑损伤的认识、治疗情况及其最新进展。第二部分为临床实验部分,即液体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研究。
颅脑损伤是因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而引起,其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颅脑损伤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脑伤干、丘脑下部损伤等。继发性脑损伤是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原发性颅脑损伤可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导致,其中直接暴力可引起包括加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和挤压性损伤在内的三种损伤效应,而间接暴力虽着力点不在头部,但仍可引起严重的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包括创伤性脑水肿和迟发性神经元损伤两类,前者根据病理学特点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渗透压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四种,并因为血脑屏障结构与功能损害、钙超载、脑内氧自由基产生加增、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脑微循环机能障碍以及能量代谢障碍参与形成和加重了创伤性脑水肿;后者因脑递质、受体异常、脂质过氧化反应、钙超载等造成神经元变性坏死和凋亡而产生。
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闭合性损伤伴颅内血肿或因颅脑外伤所引起的合并症和后遗症等应采取手术治疗。绝大部分的轻、中型及重型颅脑损伤中的部分病人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即使是手术病人,术后也还需进行较之手术更为复杂的非手术治疗,才能使整个治疗得以成功。非手术治疗包括降颅压治疗如:脱水治疗、激素治疗、氧气治疗、冬眠降温和亚低温治疗等,镇静及抗癫痫治疗、保护脑神经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抗菌治疗、营养支持治疗以及对继发病变的对症处理等。
临床研究部分目的是观察平衡液+胶体液+脱水剂的这种液体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是将收治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平衡液+胶体液+脱水剂和常规脱水剂治疗,观察患者输液前后的血压和TCD数据以计算出脑灌注压。结果发现实验组平均脑灌注压升高了10.80±4.84mmHg,对照组平均脑灌注压升高了7.13±3.29mmHg。结论:平衡液+胶体液+脱水剂这种液体疗法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灌注状况。
|
|
|
|
1 |
胡秉章,初立建;关于婴幼儿腹泻液体疗法的改良方案[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
2 |
高雁翎;液体疗法在小儿颅内高压征中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07期 |
3 |
叶蓁蓁;新生儿围手术期的液体疗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年05期 |
4 |
杨梅,程桂兰,黎贵湘,涂霖;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液体疗法的护理[J];四川中医;2000年01期 |
5 |
高雁翎,陈锐;液体疗法治疗小儿颅内高压征30例[J];山东医药;2000年10期 |
6 |
李岩,李节,李文英;潘生丁和叶酸配合液体疗法治疗小儿秋冬腹泻110例疗效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7 |
王世勋;;《伤寒论》中的液体疗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9期 |
8 |
龙海池;;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节段性坏死性回肠炎1例报告[J];实用医学杂志;1982年02期 |
9 |
叶伟洪;;52例颅脑损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10 |
顾国柱;陈公白;李盛昌;徐启武;方幼安;;He-Ne激光穴位照射对颅脑损伤外周血循环和指温的影响[J];中国激光;1989年06期 |
11 |
罗克娴;李艳芝;郭卓平;魏溶;卜鲜绿;储宗瀛;;围产儿窒息颅脑损伤的B型超声诊断[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1990年01期 |
12 |
张家平;;高原颅脑损伤58例临床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1991年02期 |
13 |
孙德文,王振霄,沈培嘉;颅脑损伤及其合并伤113例诊治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2年03期 |
14 |
王胜利,张凤君,王从光;发作性头痛头晕儿童的颅底动脉射血速度观察(附102例分析)[J];山东医药;1993年03期 |
15 |
王以进;郭宝良;;人颅脑在静动态载荷下应力分析和创伤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3年05期 |
16 |
张达欣;海港区发生的颅脑损伤29例[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4年04期 |
17 |
钱佳霞,宋红梅;32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对护理的启示[J];护士进修杂志;1995年02期 |
18 |
李清志,李在衡,张少鹰;213例颅脑损伤分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19 |
李兆秀,冯宁宁;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1995年04期 |
20 |
高启库,张万山;婴幼儿腹泻所致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液体疗法的体会[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