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
【摘要】:
目的:
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迁延难愈、容易复发,中西医疗法对此均难以从根本上治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软组织损伤,常导致顽固难愈的下腰痛,影响正常工作,降低生活质量,消耗大量医疗资源。
针刀疗法是我校已故朱汉章教授首创的,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借鉴外科手术原理,以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中医新疗法,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一项新发明成果。大量的临床报道证实,依据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针刀松解法通过对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松解粘连、刮除瘢痕,使其动态平衡得到恢复,患者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针刀治疗以患者易于接受,治疗时间短,疗效显著、巩固,费用较低显示了突出的优越性。但是对于针刀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临床治疗上,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
本课题以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研究针刀松解法镇痛作用及其机理。为阐明针刀医学科学性、完善针刀医学的理论体系、推动针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方法:
1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和针刀治疗组,后三组通过手术在腰椎横突末端植入明胶海绵建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后两组分别给与电针和针刀松解法治疗。大鼠分别存活28天和56天。
2以甩尾反射潜伏期为指标,观察针刀松解法的镇痛作用;
3分别以光镜和电镜观察模型大鼠病变局部组织病理表现,观察针刀松解法消除局部炎症、促进肌肉再生修复作用;
4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脊髓和下丘脑内疼痛相关物质SP、L-ENK、β-EP、CCK-8含量为指标,观察针刀松解法对紊乱的神经肽的调节作用;
5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枢内SP、ENK阳性表达为指标,观察针刀松解法对疼痛信号传递的抑制作用。
结果:
1造模第2天到第14天干预治疗前,与正常组相比,手术各组大鼠痛阈降低(P<0.05)。28天和56天病理显示肌组织有炎性细胞的浸润,结缔组织增生,肌束膜增厚。电镜下的超微结构显示肌丝断裂,线粒体肿胀,胶原纤维增多。呈现慢性无菌性炎症,说明造模成功,该模型符合临床病理特点,可以用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深入研究。
2针刀松解法治疗后(第16天)即能升高模型大鼠降低的痛阈,这种作用能维持较长的时间,28天和56天的痛阈值都有比模型组高的趋势;
3针刀松解法能减少病变局部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增加再生肌纤维数量,增生的胶原纤维排列有序,与肌纤维基本平行;
4针刀松解法能降低模型大鼠脊髓和下丘脑内升高的SP、L-ENK、β-EP、CCK-8含量(P<0.05,P<0.01),使其更接近正常水平,28天和56天两个存活期的结果一致;
5针刀松解法能抑制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大量表达的SP,同时相应降低脊髓背角、下丘脑、海马、皮层的L-ENK表达(P<0.05,P<0.01),28天和56天两个存活期的结果一致。
结论:
针刀松解法具有镇痛作用,并且能有较长时间的效应。针刀松解法能促进受损肌肉的再生修复,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针刀松解法对模型大鼠中枢内紊乱的神经肽SP、L-ENK、β-EP、CCK-8具有良性调节作用,不但可以降低增多的致痛物质,抑制疼痛信息的传递;还能相应降低高水平的镇痛物质,减少其对机体的不利影响。针刀松解法使机体的痛与镇痛水平趋向正常,恢复机体的平衡稳态,体现了中医针灸疗法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的特点。
|
|
|
|
1 |
胡金城,朱成全,汪学军;吗啡依赖大鼠镇痛及生殖功能的改变[J];解剖学研究;2005年02期 |
2 |
李崖雪;黄晓媛;刘潇;;头皮针刺对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血浆中P物质及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03期 |
3 |
洪新如,王成海,李明,高建章;多发性骨折病人血中β-内啡肽、脑啡肽和催产素含量的变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3年06期 |
4 |
孙红梅;刘乃刚;李晓泓;郭长青;吴海霞;许红;嵇波;张义;朴贤庭;蔡尚圭;李住闵;乔晋琳;陈占禄;;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家兔5-HT和β-EP以及局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1期 |
5 |
李振海;易受乡;;脑肠肽与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8年05期 |
6 |
戴晓章,叶蒙福;SP样和L-ENK样免疫反应物在大鼠臂旁核内的分布[J];解剖学杂志;1988年01期 |
7 |
程烜;马小明;张敏思;游志红;姚双吉;杨雨旸;;牡芍合剂对骨折术后疼痛模型大鼠丘脑中β-内啡肽及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10期 |
8 |
李云辉,梁瑞奇,易声禹;急性颅脑外伤后脑脊液中β-内啡肽和P物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2年03期 |
9 |
吴高鑫;崔瑾;张小珊;彭玉;;运脾散对厌食症动物模型大鼠血浆脑肠肽的影响[J];中医儿科杂志;2007年05期 |
10 |
范斌;李斌;章云;沈健雄;赵小林;;凉血和活血中药对银屑病患者进行期和静止期血浆中P物质、β-内啡肽分泌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年10期 |
11 |
吴高鑫;崔瑾;向开维;黄栋;;捏脊疗法对幼龄厌食大鼠血浆CCK-8、β-EP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8年02期 |
12 |
曾丽;周才;牛建民;邹文霞;;正常分娩中产妇血清神经肽、神经递质检测及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年06期 |
13 |
吴景兰,王希涛,王一菱,柴信美,杨波,贾艺峰;HRP—SPA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上的应用[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87年01期 |
14 |
马青平,石玉顺,韩济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杏仁核相互影响促进脑啡肽和β-内啡肽的释放[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90年05期 |
15 |
胡冰,汤伯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β-EP、Dyn和LEK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3年05期 |
16 |
谢国玺,周仲福,韩济生;中枢微量注射脑啡肽抗体、β-内啡肽抗体和P物质抗体影响电针镇痛[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2年01期 |
17 |
谢国玺,周仲福,韩济生;SL_(82025)中枢微量注射脑啡肽抗体、β-内啡肽抗体和P物质抗体影响电针镇痛[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2年03期 |
18 |
罗非,李楠,田津斌,沈上,刘红香,汤乃梅,韩济生;反复电针对单发佐剂关节炎模型大鼠脊髓P物质、八肽胆囊收缩素及甲硫氨酸脑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自发释放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6年03期 |
19 |
张钧华,李大元,高炜,邵耕,丁文惠,汪丽惠;八肽胆囊收缩素、P物质与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绞痛发生关系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1995年05期 |
20 |
杜永平,张月萍,汪受传,史健,汪静,吴少华;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血浆八肽胆囊收缩素、β-内啡肽含量和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及其相关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