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ination,LDH)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牵引、推拿、按摩疗法及外科手术等;微创治疗方法则有胶原酶溶解术、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及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等。近年来,我们采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s Disk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有效率高、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
一、研究目的:
分别采用实验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分析说明PLDD术前、后腰椎间盘压力、气化腔横截面积、温度的变化,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MacNab标准和JOA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从而说明PLDD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二、材料和研究方法:
1.一般资料
实验动物研究的对象为40只羊脊柱,而临床研究的病例为北京东直门医院骨科表现为腰背痛或和患侧及双侧下肢麻痛,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进行PLDD术的40例患者。
2.研究方法
实验动物研究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每组各20例,其中A组为进行单点气化,B组为两点气化,从而分别比较A、B两组PLDD术前后椎间盘压力、温度、气化腔截面积的变化。
临床研究的40例病人也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每组各20例,其中A组为进行单点气化,B组为两点气化,从而分别比较A、B两组PLDD术前术后椎间盘压力的变化。
三、治疗方法。
1.实验动物研究的方法:在麻醉下切取羊脊柱充分切除附着在脊柱椎旁的骶棘肌等,保留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在L4~5椎间盘前外侧中点水平面用直径为18G长度为18cm的穿刺针以45°角穿入至椎间盘髓核中央,将压力传感器与穿刺针相连接,再将压力传感器与压力表相连,将光导纤维与激光发射机相连接,开机后PPT 10次/秒,间隔时间为1秒进行操作。并进行数据记录(1)椎间盘气化腔截面积(2)激光气化中不同部位温度(3)椎间盘的组织形态学观察(4)椎间盘压力的变化。
2.临床研究的方法为:A、B组均采用患肢向上侧卧位,局麻下穿刺针与身体矢状面夹角约为45°~60°,穿刺部位在后正中线侧方8~12cm(约4横指),进行患侧椎间盘的穿刺,并在患侧相对称的健侧按同样的方法进行穿刺,连接测压仪,进行压力测定,A组进行单点气化,B组进行两点气化,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四.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A、B组均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检验方法,P值小于或等于0.05被认为所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五.结果
1实验动物的研究结果
1.1椎间盘气化腔截面积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加,A、B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1.2激光气化椎间盘过程中,椎间盘前缘、后缘和椎间孔内壁温度变化不大,均在2℃以内,组内变化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不同能量组间变化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
1.3在大体标本上,激光辐射后的椎间盘前缘表面及穿刺孔未见炭化痕迹,椎间盘中央可见空腔形成,空腔壁上有炭化组织,气化的空腔基本局限在髓核内,空腔与周边界限较清楚,其边缘纤维环、软骨终板未见明显破坏(见附图3),另可见进行多点气化后气化腔面积较单点面积大。
1.4椎间盘气化后随着能量的增加,椎间盘压力下降的幅度也随之增大,200J与500J有显著差异性(P<0.01),但A组和B组之问压力变化的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
2.临床研究结果
2.1 PLDD的有效率与患者年龄的关系:患者年龄越小,有效率越高,尤其以<40岁的有效率最高,达到93%。
2.2 PLDD的有效率与病程的关系:病程越短有效率越高,尤以<2年为最高,达到88%,经MRI检查术后3个月椎间盘无明显回纳。
2.3 PLDD的有效率与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关系:椎间盘突出程度越小有效率越高,<6 mm者可达到90%。
2.4 PLDD的有效率与术后病程的关系:术后第2天的有效率最高为86%,术后1周有效率最低为79%,术后3个月以后有效率基本稳定。
2.5并发症情况本组病例PLDD术后均未应用抗生素,无一例感染。Nd:YAG激光的高温,特别是当激光总能量超过1000J时,可使椎间盘组织产生反应性无菌性炎症,造成腰痛,本组病例发生率约1%,发生的概率随激光治疗时能量的增加而增高。患者出现腰痛,一般卧床休息,症状重者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经过3~5天症状可以消失。
2.6 PLDD有效率单点和多点气化减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
|
|
|
|
1 |
马广文;李军;吕欧;周盛智;苗本宽;张杰;;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体会[J];颈腰痛杂志;2007年03期 |
2 |
宋琦;;颈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临床应用探讨[J];安徽医学;2010年12期 |
3 |
倪文飞;经皮激光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
4 |
陆勇;童国海;顾志冬;张仲伟;颜凌;陈克敏;;椎间盘突出激光减压术对血清磷脂酶A_2活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年03期 |
5 |
梁豪文;肖礼祖;盛佑祥;郑虎山;张德仁;熊东林;;椎间盘减压术治疗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10期 |
6 |
席锦蓉;;经皮激光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配合[J];中国医疗前沿;2008年23期 |
7 |
陈日勇
,张立岩
,王济纬
,魏尧森
,兰树华
,刘斌
,徐建军;PLDD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正骨;2004年08期 |
8 |
李玉民;汪韬;夏勇;朱海峰;韩晓斌;余国春;;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后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椎间高度的变化[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年07期 |
9 |
孙文献;张汉高;朱晓昆;;CT引导PLD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00例效果分析[J];西南军医;2009年02期 |
10 |
赵振东;梁胜根;;后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年02期 |
11 |
李叙源,冯宪华,王毓贵;纤维环髓核摘除术治疗晚期重症椎间盘突出症31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2年03期 |
12 |
王昌龙,印心奇;容易漏取的椎间盘突出症[J];颈腰痛杂志;1991年01期 |
13 |
冯东禧,吴少西;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
14 |
王吉兴,金大地;巨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报告[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15 |
王世界,张军喜,牟善宵,李宜照,陈雷,万磊;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体会[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6 |
李显璋;;椎间盘突出症21例再次手术的体会[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17 |
陈建萍,肖方威;24例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预防并发症体会[J];现代预防医学;1996年04期 |
18 |
;治疗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症的新途径[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年05期 |
19 |
郭继承,郭良林,黄红拾;完全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10例[J];中国骨伤;2001年03期 |
20 |
郭宏斌,郭里春,张兵;经硬脊膜髓核摘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7例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