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胞藻6803对两种萜类物质的生物转化研究
【摘要】:
本文围绕集胞藻6803对6-去氧伪莽草毒素、栀子苷转化进行研究,通过过滤除菌法、平板划线法、分光光度法等改进了培养基配制方法,得到了纯化的藻种,测定了藻细胞、叶绿素浓度含量变化曲线,当藻液吸光度值达到0.3-0.5时进入对数生长期,掌握其生长规律,为体系扩大培养并用于后续实验提供基础信息及参考依据;经回流提取、大孔树脂柱富集、硅胶柱分离纯化、高效液相检识,对底物进行了提取制备及纯度检测,得到了纯度达90%以上的环烯醚萜类底物栀子苷24g,建立了研究化合物所必需的药化方法,制备的大量物质可充分用于转化实验中的重复性研究实验;结合集胞藻6803的培养情况、底物6-去氧伪莽草毒素和栀子苷稳定存在的理化因素及相关生物转化条件的研究,初步确定了体系转化底物的条件;经预实验及重复性实验可知集胞藻6803体系在一定条件下,5天中可转化部分6-去氧伪莽草毒素,经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质谱等技术可确定产物为极性小的物质,出峰时间为28min,分子量为265,较原底物减少17,结构可能为4位去除羟基,3位羟基变成羰基的化合物;栀子苷经体系转化25天后可产生新的物质,经TLC、HPLC等方法研究其极性较原底物降低,保留时间为28.7min附近。集胞藻6803对倍半萜内酯、环烯醚萜类底物转化表明该蓝藻可作为一种新的转化体系进行生物转化,对于不同的萜类物质其转化程度不同,转化条件可通过底物转化条件、产物性质进行优化,产物结构及转化历程有待进一步研究。
|
|
|
|
1 |
张贵岑;栀子颗粒剂中栀子苷的含量测定[J];安徽医药;2003年05期 |
2 |
杨海明,许江红;HPLC法测定健儿消积贴中栀子苷的含量[J];中国药事;2003年10期 |
3 |
朱晓磊,张娜,李澎涛,蒋玉凤,徐雅;栀子苷阻抑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的作用环节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4年11期 |
4 |
许有诚;HPLC测定珍珠清心口服液中栀子苷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2年04期 |
5 |
刘燕,吕东,林瑞超;关于测定栀子中栀子苷含量方法的探讨[J];中国药品标准;2002年01期 |
6 |
杜守颖,郝博,吴清;对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栀子中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J];中国药品标准;2003年02期 |
7 |
卢智玲,汪国华,刘华栋,刘梅;RP-HPLC测定六味木香片中栀子苷的含量[J];中成药;2005年02期 |
8 |
唐传劲;赵庆;邹澄;王继良;吴艳香;何瑾;;栀子苷简易分离纯化方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
9 |
杨方花;;栀子的药理作用概述[J];泰山卫生;2005年02期 |
10 |
柳长青,胡靖,张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越鞠保和丸中栀子苷的含量[J];天津药学;2002年05期 |
11 |
陈金文,曹林林;HPLC法测定八正合剂中栀子苷的含量[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2 |
许梅;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浓缩颗粒中栀子苷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3年08期 |
13 |
李慧超,李敬伟,王艳萍,吴敬华;RP-HPLC法测定蒙药洪林五味汤散中栀子苷的含量[J];中国药事;2003年05期 |
14 |
杨季菱;栀子中栀子苷的薄层色谱鉴别[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年03期 |
15 |
倪贺;;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道古勒·额布斯-7汤中栀子苷的含量[J];中国药事;2006年07期 |
16 |
刘峰群,韩晋,袁海龙,张新全,崔燕,肖小河,蔡光明,贺承山;吸附小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沙棘散中栀子苷的含量[J];中草药;2001年03期 |
17 |
杜安全,周正华,王先荣;HPLC法测定复方小儿疳积袋中栀子苷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年05期 |
18 |
龙琳,张昀,黄顺菊;HPLC测定舒肝宁注射液中栀子苷含量[J];中成药;2003年10期 |
19 |
孙明玉,李明炬;乙肝欣泰颗粒的定性定量方法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年09期 |
20 |
吴虹,汪电雷,魏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栀子苷的含量[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