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理论研究,分析、总结艾滋病与中医病证的相关性,探讨艾滋病的病因病机,了解目前国内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临床研究,采集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和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两种患者群的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对这些患者进行症状、体征、证候(单证和复合证候)和五脏相关发病模式的统计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了解这两种患者群的中医证候规律。进一步运用因子分析对艾滋病的证候要素进行提取,用聚类分析进行证候归纳,为艾滋病中医证候规范化和艾滋病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方法
1.理论研究:通过全面收集国内艾滋病中医文献,仔细阅读筛选文献,对文献进行分类和信息提取,了解艾滋病与中医病证的相关性、病因病机、证候三方面的研究现状。排除重复的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摘录各种观点,并进行客观地评价分析和总结,对文献中证候名称的出现频率进行初步的整理、统计和比较。
2.临床研究:
(1)对广西170例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脉)、证候和脏腑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证候规律和脏腑相关发病特点。
(2)对297例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脉)、证候和脏腑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证候规律和脏腑相关发病特点。
(3)对以上两组患者群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脉)、证候和脏腑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4)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艾滋病数据库进行因子分析,提取艾滋病中医证候要素(主成分)。
(5)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艾滋病数据库进行聚类分析,对艾滋病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分类、归纳。
结果
1.症状、体征的比较研究
从两组患者群的73项症状、体征的比较结果来看,采供血感染组有57项(78.08%)症状、体征的出现频率均高于吸毒感染组,频率相差最大的是脱发(相差58.18%)。可见采供血感染组的病情普遍比吸毒感染组严重。
x~2检验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群有47项(占64.38%)症状、体征的出现频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这两组患者群的病情轻重差异较大。
2.证候的比较研究
(1)证候出现频率的排序
吸毒感染组证候出现频率较高者(10%以上)依次为:痰热蕴肺(27.65%),脾胃气虚(25.29%),气虚证(23.53%),痰湿蕴肺(20.59%),肾阴虚(20%),心阴虚(19.41%),肝郁气滞(17.65%),肾精亏虚(17.06%),肝阴虚(16.47%),肾阴阳两虚(15.29%),肝胃不和(13.53%),肺阴虚、肾阳虚、湿浊困阻(11.76%)。
采供血感染组证候出现频率较高者(10%以上)依次为:脾胃气虚(58.92%),肾阴阳两虚(36.7%),肝郁气滞、湿浊困阻(32.66%),痰湿蕴肺(28.28%),心气阴两虚(24.24%),肝胃不和(23.91%),痰热蕴肺(22.56%),肾阳虚(21.21%),胃脘气滞、心气血两虚(20.88%),心气虚、肝阴虚(19.19%),肺阴虚(13.47%),肾阴虚(10.77%)。
(2)常见证候出现频率的比较
对两组患者群的27种证候的出现频率进行比较,采供血感染组17种证候(占62.96%)的出现频率均高于吸毒感染组,频率相差最多的是脾胃气虚(相差33.63%),相差最少的是肺阴虚(相差1.71%);吸毒感染组有10种证候(占37.04%)的出现频率高于采供血感染组,频率相差最多的是心阴虚(相差13.69%),相差最少的是血虚证(相差2.27%)。
x~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的常见证候比较,有17种证候的出现频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肾阳虚和肝郁化火这2种证候的出现频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供血感染组的肾阳虚(21.21%)高于吸毒感染组的肾阳虚(11.76%);吸毒感染组肝郁化火(5.29%)高于采供血感染组的肝郁化火(1.68%)。
脾胃气虚、气虚证、肾阴虚、心阴虚、肝郁气滞、肾精亏虚、肾阴阳两虚、肝胃不和、湿浊困阻、肠燥津亏、心气阴两虚、胃脘气滞、心气虚、心气血两虚、肝郁脾虚15种证候的出现频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13种证候的P值小于0.001。采供血感染组的脾胃气虚、肝郁气滞、肾阴阳两虚、肝胃不和、湿浊困阻、心气阴两虚、胃脘气滞、心气虚、心气血两虚、肝郁脾虚10种证候的出现频率均高于吸毒感染组。吸毒感染组的气虚证、肾阴虚、心阴虚、肾精亏虚、肠燥津亏5种证候的出现频率高于采供血感染组。
3.复合证候和多脏腑相关的发病模式
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群的肝胃不和(13.53%)出现频率较高,其余出现频率较高者(5%以上)为痰热蕴肺和肾阴阳两虚、脾胃气虚、气虚证、肝郁证、湿浊困阻、心阴虚、肾阴虚、肝阴虚8种证候的组合,以及气虚证和痰湿蕴肺、肝郁证2种证候的组合。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群的多脏腑相关发病模式出现了24种组合(占92.31%)。
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患者群的肝郁脾虚(24.92%)和肝胃不和(23.91%)两种常见复合证候的出现频率最高。其余出现频率较高者(5%以上)为脾(胃)气虚和肾阴阳两虚、痰湿蕴肺、湿浊困阻、肝胃不和、心气血两虚、痰热蕴肺、心气虚、胃脘气滞、心气阴两虚、肝阴虚、肾阳虚、膀胱湿热12种证候的组合,肾阴阳两虚和湿浊困阻、肝郁脾虚、心气阴两虚、痰热蕴肺、胃脘气滞、痰湿蕴肺、肝胃不和、肝阴虚、心气血两虚9种证候的组合,以及湿浊困阻和肾阳虚的组合。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患者群的的多脏腑相关发病模式出现26种组合(出现五脏相关的所有组合)。
4.脏腑发病率
从五脏发病情况来看,采供血感染组五脏的发病率均较吸毒感染组高5~20%不等。x~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群的四脏发病率有如下差异:两组的肝脏发病率有显著差异(0.030*),采供血感染组肝脏发病率高于吸毒感染组10%以上。而两组的脾胃、心、肾三脏的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值分别为脾胃(0.000**)、心(0.000**)、肾(0.005**),远远小于0.01。总体来看,采供血感染组的整体病情明显较吸毒感染组严重得多。
5.因子分析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将两种患者群合并为一个数据库,并将症状、体征整理为72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21个公因子,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公因子中比较明确的艾滋病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证、脾虚证、肾虚证、心虚证、肝郁证、痰热蕴肺、虚寒证(阳虚证)等,还有各种复杂的症状组合或单一的症状、体征,需要结合其他伴随症状才能进一步辨证分析。
6.聚类分析
对数据库的72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把所有变量聚类为为16类,聚类的部分结果与因子分析结果完全一样,或是因子分析的某个公因子再加上一至数个症状、体征。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比较明显的分类为肾虚证、心气虚兼肾虚或血虚、肝郁化火兼肾虚、胃脘气滞、肝胃不和、虚寒证、肝阴虚、脾气虚兼虚热、痰热蕴肺、心阴虚,还有汗证(气阴两虚)、淋证(膀胱湿热)等病证或部分复杂、不容易解释的症状、体征组合。
结论
1.在全面、系统检索国内数据库全文(CNKI、VIP)和书籍的基础上,对艾滋病和中医病证的相关性、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总结。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中医病证,但艾滋病的辨证论治可以参考和借鉴相关的中医病证治疗经验。目前国内的艾滋病证候研究存在证候名称不规范、内涵模糊、辨证机械、研究方案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证候研究的质量有待于提高。
2.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和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两种患者群的症状、体征和常见证候基本一样,主要有痰热蕴肺、痰湿蕴肺、肺阴虚、肝郁气滞、肝郁化火、肝阴虚、脾胃气虚、胃阴虚、胃脘气滞、肾精亏虚、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血两虚、心气阴两虚、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肠燥津亏、气虚证、气血两虚、阳虚证、血虚证、阴阳两虚、湿浊困阻27种常见证候。但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种患者群的多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出现频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差异。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患者群的病情普遍较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群严重得多。原因可能是受感染途径、心理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3.复合证候
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群的的复合证候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肝胃不和(13.53%),其余出现频率较高者(5%以上)为痰热蕴肺、气虚证和其他9种证候的组合。
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患者群的复合证候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肝郁脾虚(24.92%)和肝胃不和(23.91%)。其余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脾胃气虚、肾阴阳两虚和其他12种证候的组合。
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艾滋病的复合证候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传统的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更多的是以五脏相关、随机组合的形式出现。
4.从对艾滋病患者群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部分研究结果(证候)与经验辨证有一定的共同性,运用无监督分析方法进行艾滋病证候要素的提取或证候归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实用性有多大仍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