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糖尿病肾病证候演变及其中医药干预研究

王颖辉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和临床DN证候演变特点,以及不同干预对糖尿病肾病证候的影响,为揭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奠定基础。 方法:本课题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全程干预糖尿病肾病进程综合方案研究,病例来源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10家参研单位,按照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早期DN和临床DN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信息、中西医干预后3个时点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收集、录入数据库、审核无误后提交锁定。 研究一:对第0时点早期DN和临床期D N主要症状分布、常见证素分布进行横断面研究,包括描述、频数统计和构成比统计,对证素组合应用数据库进行聚合分析。 研究二:对中药和西药干预后早期DN和临床期DN 4个时点的证素变化趋势、药物干预作用及药物和分期的交互作用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分析。 研究三:对早期DN和临床期DN的疾病病性演变应用转移概率进行研究。对患者0时点、1时点、2时点的证候应用因子分析进行分类,应用转移概率矩阵对0时点、1时点、2时点的证候演变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一:随着DN病情由早期进展到临床期,出现频率有明显变化的症状有面足浮肿、怕热盗汗、畏寒肢冷、腰膝怕冷、夜尿频多等。临床期DN与早期DN相比,面足浮肿症状增多(X2=19.474,P=0.000),具有显著性差异。怕热盗汗症状减少(X2=5.740,P=0.017)具有显著性差异。畏寒肢冷症状增多(X2=4.098,P=0.043)具有显著性差异。在证素方面,临床期DN阳虚证素较早期DN阳虚证素增多(X2=11.579,P=0.001)临床期湿浊证素较早期湿浊证素增多(X2=13.478,P=0.000),血瘀证素贯穿早期和临床期是出现最多的邪实证素。 研究二:对中西医干预后糖尿病肾病证素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随着时间的变化中药组和厄贝沙坦组的证素都有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中药组方和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证素都有改善作用。中药组方对早期DN气虚证素的疗效好于厄贝沙坦,对其他证素的改善,中药组方和西药没有显著性差异,中药组方对证素的改善有优于西药组的趋势。 研究三:对DN证候特点进行转移概率分析,早期DN和临床期DN证候特点都是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在4个时点的转化过程中虚实夹杂继续保持虚实夹杂的比例都非常高,即虚实夹杂证素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证候特点。单纯的虚证和单纯实证比例较小,且不稳定,容易转化为其他病性。 根据症状DN病例症状的内在联系,应用因子分析对每个时点的证候进行分组,第0时点分为8组,第1时点分为10组,第2时点分为9组。将3个时点的证候进行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认为各证候都有保持原有状态的稳定性,总体证候变化多样,证候转化有一定特点,其中包括:阳虚有向阳虚痰湿转化的趋势,阴虚有向气虚阴虚阳虚转化的趋势,气虚痰湿有向气虚痰湿湿浊转化的趋势,血瘀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结论:从症状、证素和证候的分布演变研究中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 1.随着病DN情由早期演变到临床期,体现阴虚内热伤阴病机的症状逐渐减少,体现阳虚的症状、证素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临床期DN湿浊证素较早期DN逐渐增多。反映糖尿病肾病病机从早期到临床期呈现气阴两虚发展向阴阳两虚的趋势,邪实的证候贯穿早期和临床期,并有增多的趋势,其中临床期DN湿浊证素较早期DN明显增加。 2.中药组方和厄贝沙坦都能改善糖尿病肾病证素,在接受干预后,两组各证素具有改善趋势,但具有波动性。考虑原因在于临床疾病与证候具有统一性,在临床治疗中只要切中发病机制,符合中医病机都会取得疗效。 3.糖尿病肾病的证候特点是虚实夹杂,DN病机具有阶段性,同一临床阶段具有共同的病机特点,证候演变具有稳定性,同时又复杂多样,提示DN分期辨证论治的思路可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永东,王晓峰,吕全胜,晋卫军;痰瘀互结内科常见病证的证候特点[J];新疆中医药;2001年04期
2 王永波;;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合并迟发脑病证候分析[J];山西中医;2009年06期
3 何莉娜;孙景波;华荣;;349例头风病患者证候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吴焕林;王侠;李晓庆;;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证候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9期
5 张群湘;邱幸凡;张六通;;“久病多风”理论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07年06期
6 赵钢;郎庆波;凌昌全;;294例原发性肝癌初诊患者证候特点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5期
7 张勉;冯纬纭;黄卓燕;刘景;高阳;;800例喉源性咳嗽中医证候分型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8年12期
8 韩静;潘秋;余俊达;柴欣楼;刘永刚;赵慧辉;王伟;;两种糖尿病大鼠模型证候特点的对比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6期
9 田代华;吕明伟;;论体质与证候[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3年01期
10 张学文;陶根鱼;李军;况时祥;;中风先兆证发病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1993年01期
11 陈卫衡;刘道兵;张强;孙钢;周卫;王胜;肖春生;康书鹏;;SARS后股骨头坏死的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案优化研究(上)[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年10期
12 王文健;;聚证学说的建立和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年02期
13 王晓梅;吴焕淦;刘慧荣;朱毅;口锁堂;赵琛;谭琳蓥;;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及其针灸治疗取穴特点评述[J];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07期
14 马俊杰;邹川;桂泽红;曹荣华;王冠苏;陈志强;蔡炳勤;;肾移植后正常恢复的受者中医证候分布、演变规律及病机的初步探讨[J];新中医;2008年09期
15 凌晓华;;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证候分布特点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6 王暴魁;刘美奇;张胜荣;任可;王耀献;程锦;安海燕;李伟;张敬锋;白羽;谢璇;盛海忠;;三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9期
17 李春颖;;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中医证候学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年06期
18 林燕,孟涛,王文姮,田德禄,王新月;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特点与温清并用方剂解析[J];中医药学刊;2005年08期
19 刘军;;湿温证治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1期
20 钱雪旗;;浅谈“肝火”[J];江西中医药;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志丹;刘清泉;;脓毒症证候演变规律初探[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春;王勇;仇琪;郭淑贞;王伟;;肿瘤坏死因子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模型证候演变中的表达[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陈志强;王昭辉;王树声;欧爱华;白遵光;代睿欣;;310例前列腺增生症术后证候调查[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特点的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韩丽萍;刘实;;体质与骨质疏松症证候演变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辛喜艳;张华;高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陈志刚;高芳;扎娃;刘强;孟繁兴;李学军;张娜;黄庆;蔡英丽;林参;马丽珍;王乐;唐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大小动脉病变的证候演变规律研究[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张志辰;张允岭;白文;曹晓岚;张玉莲;赵建军;陈志强;常富业;郑宏;;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血压、体温联动变化与内毒损伤络脉证候特点相关性分析[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张宁;李同侠;;肾性骨病中医证候演变及与全段甲状旁腺素水平相关研究[A];第1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徐蓉;李建伟;陈洁;李欣;李斌;;凉血潜阳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用药分析及证候特点初探[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辉;糖尿病肾病证候演变及其中医药干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常艳鹏;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龙子弋;基于证候要素的痴呆证候分型量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贺泽龙;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5 阎玥;感冒后咳嗽证候类型与方证效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张新春;脑梗死血运重建前后证候演变规律及芎芪合剂干预作用的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褚福永;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证候动态演变及方证相应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8 曲丹;冠心病易损患者早期预警及“瘀毒”临床表征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章洪流;抑郁症证候特点及精神症状的辨证学意义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刘震;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毒损肝络病机及其证候特点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秋华;408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证候演变与ECOG评分关系探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王恒;肺系病阳邪致病的证候演变规律[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陆顺;肺系病阴邪致病的证候演变规律[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郭仁真;糖尿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5 张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特点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6 张琳;基于现代文献的肝硬化证候、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常见证候与症状对应关系的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李征;冠心病证候要素研究—论肾气虚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黄艳青;岭南地区小儿肺炎证候演变规律及其与体质关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文钦;基于双生子研究证候差异的甲基化调控[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王晓锋;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演变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胆汁返流性胃炎的证候特点[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2 方肇勤;李永健;上海中医药大学证实肝癌患者证候特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王耀献;慢性马兜铃酸肾病证候规律被揭示[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赵 雯;“邪伏气络”学说基本反映SARS证候特点[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庄曾渊 邓晓辉;完善中医眼底病辨证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院主任医师 刘铁军;因证立法 法变方异[N];健康报;2009年
7 顾植山 安徽中医学院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柯资能;2003年SARS与五运六气的关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原所贤;积极调治男性亚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赵 雯 本报记者;探索治疗SARS继发骨坏死的优化方案[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10 邹芷均;方证是《伤寒论》乃至中医的灵魂[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