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摘要】:
1研究背景与目的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致残率居于首位。脑卒中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常残存有各种功能障碍,约有12%-25%的脑卒中患者合并肩手综合征,该病患者通常由于肩、腕关节等局部水肿、疼痛,而限制了关节活动,影响患肢的功能恢复,是引起残疾的主要原因.
尽管有广泛的干预措施治疗肩手综合征,如物理疗法、被动活动、口服止痛药物等。温针灸结合了针与灸的双重作用,在临床中有其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经济方便、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所以本研究课题中采用温针灸疗法通经活络,旨在早期通过改善血管舒缩功能,促进静脉回流,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等治疗目的.
本课题力求通过客观的临床研究,对温针灸的疗效进行科学论证,为温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功效提出客观依据,证明温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及优势,突出艾灸在治疗本病中的作用,探讨该病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为患者减轻痛苦,减轻社会负担。
2研究方法
对入组的6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针灸组)和对照组(针刺组),针刺组取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尺泽直刺入1.2寸,合谷、阳池、内关直刺入0.5寸,各穴中等刺激,使患者出现酸胀感,留针30分钟。温针灸组在对照组操作基础上(行针后),截取8个长2cm的艾条分别插在8个穴位的针柄上,垂直距离皮肤3cm,点燃施灸。两组均每周5次,周一至周五治疗,治疗4周。通过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法(FMA)、手部水肿程度和VAS疼痛指数,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并进一步对比两组间的疗效变化的差异。
3研究结果
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MA分值、VAS疼痛指数及手肿程度差异显著(P0.0001);治疗前两组间比较FMA、VAS及手肿程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分别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的FMA差值及VAS差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的手肿程度差值无显著差异(P=0.183)。说明两组入选病例无症状程度的差异,温针灸组与针刺组对肩手综合症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疼痛、手肿症状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而温针灸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疼痛的效果上更显著。
4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单纯针刺治疗和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都有一定效果,但运用温针灸治疗效果在改善某些症状方面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说明针与灸的综合疗法在该病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和研究前景。治疗中无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本疗法安全可靠。
|
|
|
|
1 |
林翠茹;温针灸治疗大动脉炎综合征[J];上海针灸杂志;2003年04期 |
2 |
刘兴山,胡英华,王喜臣;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4年23期 |
3 |
王桢;;温针灸治疗肩周炎4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9年02期 |
4 |
李天发;;温针灸治疗面神经炎9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2期 |
5 |
黄河清;;温针灸为主治疗膝关节痛浅识[J];针灸临床杂志;1989年04期 |
6 |
周颖,张秋侠,孟淑美;超短波并温针灸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1999年05期 |
7 |
阮继源,方剑乔,王捷;解痹散结合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年04期 |
8 |
姜旭强,李晓清;温针灸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1年04期 |
9 |
邹菁;;温针灸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20例[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年03期 |
10 |
顾芙蓉;吴兰花;;温针灸治疗颈性类冠心病23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7年08期 |
11 |
范晔;薛连峰;孟学峰;;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年06期 |
12 |
王汝芹;商月玲;;中药加温针灸治疗异位妊娠包块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02期 |
13 |
石钟;;在“三伏”、“三九”应用温针灸治疗痹症100例的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
14 |
刘家林;;46.电温针灸在风寒湿痹中的应用[J];针刺研究;1992年04期 |
15 |
吴兰珍,于冰;温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164例[J];新疆中医药;1999年03期 |
16 |
张全霞,王晓玉;温针灸治疗外踝关节扭伤60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0年11期 |
17 |
谢珍;活血温经汤配合温针灸治疗痛经[J];山东中医杂志;2004年02期 |
18 |
董联玲,刘冬岩;温针灸治疗盆腔炎性包块46例[J];中国针灸;2005年02期 |
19 |
赵桂兰,黄刚;温针灸治疗网球肘50例[J];中国针灸;1997年03期 |
20 |
匡海茜;温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126例疗效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