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证候要素及其与血清分泌型IgA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IgA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常见原发病。既往IgA肾病中医证候的研究多是以一定的辨证分型模式为前提进行的横断面的研究,缺乏统一的证候和证候纳入标准,使各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本研究探讨IgA肾病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希望能为IgA肾病证候规范化、合理化提供依据。
IgA肾病的发病机制不明,临床常由黏膜感染诱发或加重,考虑与黏膜免疫相关,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是黏膜免疫的主要抗体,有研究表明其与IgA肾病的发病及病理类型相关。SIgA能否作为一个反应肾损伤和IgA肾病肾炎活动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用于临床,使该病的诊疗有所突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研究目的:初步探讨IgA肾病患者主要中医证候要素的特点。研究IgA肾病患者血清sIgA水平与证候要素积分、常用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收集整理2000年-2010年核心期刊上明确提出IgA肾病辨证分型的文献,采用频数统计方法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与统计,并制定证候要素积分表。抽取61例IgA肾病患者的静脉血,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式,采集人口学资料、病史及抽血当日的中医四诊资料和抽血一周内的西医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和评价。应用ELISA法测定标本中SIgA含量。
研究结果:
1.61例IgA肾病患者大多数病理分级为Lee氏Ⅲ-Ⅳ级,相对较重,病程4个月-18年不等,中位数为24个月,坚持中医药益气固表、清热解毒法或配合西药进行治疗,现阶段大多数患者处在CKD1-3期,肾功能较稳定。
2.本虚证候要素有:阴虚、气虚和阳虚,其中阴虚36例,占59%,气虚23例,占37.70%,阳虚12例,占19.67%;标实证候要素有风热、血瘀、湿热、湿浊、气滞、痰湿、水湿,其中风热35例,占57.38%,血瘀24例,占39.34%,湿热19例,占31.15%。
3.虚实均不明显者4例,纯虚无实者6例,仅有邪实无虚损者14例,虚实夹杂者37例,占60.66%。本虚各证候要素在各标实证候要素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痰湿积分、气虚积分与BMI相关。其他证候要素积分与BMI、年龄、病程无相关性。
5.气虚积分与活动性积分呈正相关,阴虚积分与慢性化积分呈正相关;风热、湿热积分与肾脏病理活动性积分呈正相关,风热、水湿与慢性化积分呈正相关,气滞与慢性化积分呈负相关。
6.湿热在CKD5期比在CKD1-4期的发生率高。而其它证候要素在CKD各期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风热、湿热和气滞在Lee氏V级发生率较高,Lee氏Ⅰ级风热发生率较低。其它证候要素在不同Lee氏分级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8.IgA肾病患者血清SIgA水平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升高。SIgA与各实验室检测指标无相关性。
9.SIgA与湿热积分存在负相关性。
结论:(1)IgA肾病本虚证候要素有:阴虚、气虚和阳虚,以阴虚为主;标实证候要素以风热、血瘀、湿热较为常见。(2)气虚可能与活动性病理改变相关;阴虚可能与慢性化病理改变相关;风热、湿热可能与活动性病理改变相关,风热、水湿、气滞与慢性化病理改变相关。(3)血清SIgA水平可能与IgA肾病发病相关,但与肾功能损害及肾炎活动指标无相关性。(4)在IgA肾病患者中,湿热可能与SIgA减少有关。
|
|
|
|
1 |
汪年松,吴兆龙,张月娥,廖履坦;乙型肝炎病毒DNA与IgA肾病发病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年01期 |
2 |
杜军;IgA肾病的治疗[J];日本医学介绍;1997年06期 |
3 |
金琳;58例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分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4 |
郑智勇!350025福建省福州市,刘秉翰,余英豪!350025福建省福州市,孙慧敏!350025福建省福州市,吴文钰,谢福安!350025福建省福州市;IgA肾病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蛋白淤积的临床病理意义[J];中国微循环;2000年01期 |
5 |
王会玲,赵福涛;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IgA肾病1例[J];青岛医药卫生;2001年03期 |
6 |
倪熙,洪钦国;IgA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药;2002年05期 |
7 |
王景福,邹建洲,丁小强,滕杰,宦金星,钟一红;IgA肾病86例临床和病理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4年04期 |
8 |
李青华,胡作祥,王时敏,郑智勇;IgA肾病79例临床参数与病理分型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05年02期 |
9 |
吴晓童,陈素英;24例IgA肾病临床和病理分析[J];交通医学;1999年03期 |
10 |
盛丽先;小儿IgA肾病的中医治疗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年05期 |
11 |
林峰,李香兰;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J];国医论坛;2000年04期 |
12 |
关静,彭国辉,樊均明;黏膜感染——IgA肾病的危险因素[J];黑龙江医学;2003年06期 |
13 |
孙伟,周玥,高坤;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研究态势评述[J];中医药学刊;2003年10期 |
14 |
韩培英,郭登洲,黄春霞;IgA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2003年10期 |
15 |
陈香美,陈以平,谌贻璞,李平,陈建,危成筠,赵宗江,魏日胞,邓跃毅;286例IgA肾病中医辨证与肾脏病理关系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2期 |
16 |
谢院生,陈香美;扁桃体与IgA肾病的发病和治疗[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年04期 |
17 |
黄莉,廖蕴华,孙安远;HLA-DR4基因与广西地区汉族IgA肾病关联性的研究[J];临床荟萃;2005年05期 |
18 |
陈香美,程庆烁,廖洪军;单克隆抗体检测IgA肾病患者尿中细胞外基质的临床意义[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0年03期 |
19 |
王皞,翟增云,陶延芳,程梅,管益君;IgA肾病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临床荟萃;1996年04期 |
20 |
殷苏燕;IgA肾病的中医治疗概况[J];光明中医;199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