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漫长复杂过程,在青少年时期即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其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的大中型动脉,引起不同程度的血管管腔狭窄和堵塞,使受阻动脉远端缺血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甚至斑块破裂继发动脉粥样血栓形成,引发严重临床事件,大量研究已证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大多数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不明显,狭窄程度都小于50%,更重要的是斑块本身的性质是否稳定,是否有血栓形成等继发病变。自从1999年ROSS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学说”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各个环节,促进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脂质沉积,促进了泡沫细胞的形成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在多个疾病过程中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且是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在斑块纤维帽的降解、血管重塑、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等多环节发挥了促不稳定的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研究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及机制,寻找稳定斑块、预防斑块破裂的策略和方法对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致残致死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治疗已取得一定成绩,中医注重整体调节身体机能,从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面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优势。随着对炎症机制的深入研究,中医也产生了新的理论指导探索实践。本文就近年来学者们进行的不稳定斑块的基础研究,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及斑块易损机制的研究、预示斑块易损的血清学标志及检测的研究、诊断和治疗等研究成果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发展、辨证治疗研究及从“瘀毒”论治的探索新思路的作一综述;并在最后总结了导师姜良铎教授从毒论理,从通论治,在“排毒解毒调补法”原则的指导下,应用角药组合结合辨识状态,达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打通管道,排出毒素”的作用。
|
|
|
|
1 |
张茂祥,丁育民;艾滋病的中西医研究及其治疗[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2 |
李文伟;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年06期 |
3 |
蒋燕,张丽莎;阿茨海默型痴呆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年01期 |
4 |
钟柏松,常克;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1997年06期 |
5 |
邓洁,冯兴华;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研究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
6 |
黎伟珍,魏跃钢;脂溢性脱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20期 |
7 |
李红毅,郑毅春,禤国维;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研究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5年09期 |
8 |
常占杰;李京涛;郭英君;;慢性丙型肝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9 |
胡国红;老年期痴呆的中西医研究浅议[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10 |
马云枝,周晓卿;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研究现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11 |
吴力群,耑冰,成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2 |
孙明祎,孙特;强迫症的中西医研究述略[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年02期 |
13 |
李松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西医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04年04期 |
14 |
张惠霞;张晓春;王力宁;;肠道细菌易位的中西医研究概况[J];四川中医;2006年11期 |
15 |
张莲;吴旸;崔杰;;冠心病合并抑郁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年07期 |
16 |
刘春华;颜旭;赵启;陈琪;;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现状[J];中医药导报;2010年03期 |
17 |
肖相如;从中西医研究方法的比较看中医科研的误区[J];中国医药学报;1996年03期 |
18 |
黄咏菁;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03年12期 |
19 |
潘娟,黄培新;帕金森病的中西医研究态势[J];中医药学刊;2003年10期 |
20 |
李艳,沈小珩;腔隙性脑梗塞中西医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