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农作物复种指数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基于SPOT/VGT多时相NDVI遥感数据

辜智慧  
【摘要】:中国农业能以占世界 10%的耕地养活世界上 22%的人口,多熟种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复种指数作为耕地耕作能力的主要指标以及气候农业生产模型中的必需变量,一直是基于行政单元的统计,存在较多的问题,不易于评价与研究。近百年来遥感技术在农作物监测中的应用实践以及遥感数据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农作物复种指数的提取提供了一个有利工具。 本文在重新理解和界定复种指数的基础上,对 SPOT/VGT 多时相 NDVI 数据进行去噪平滑处理,并依托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取出中国农作物区,根据中国耕作制度区划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 NDVI 变化曲线,初步建立熟制标准曲线库,利用交叉拟和度检验法对逐个像元进行判断,提取其复种指数,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 其主要结论有: (1) 复种作为我国多熟种植中最主要的一种耕作形式,基本反映了我国在不同地区耕地的耕作能力。传统的复种指数定义过于混乱和综合,因此,重新界定复种指数的含义为一年内同一块耕地上耕作农作物的次数,并界定作物生长期在两个月以上,计算纯粹的复种指数,不仅简单易行,意义明确,并且可以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对每个像素进行提取,避免了传统统计方法的费时费力,以及行政单元的局限。 (2) 基于 Savitzky-golay 滤波原理的平滑方法,可以有效的去掉对 SPOT/VGT 多时相的 NDVI 遥感数据中由于云、气溶胶等大气影响造成的噪音,充分利用了其对应的云状态数据,理论简单并易于实现。可以应用于不同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传感器的 NDVI 数据,可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获取较高质量的 NDVI 时序数据。 (3) 本文在高光谱数据分析技术中光谱匹配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交叉拟和度检验法,以前人对中国多熟种植的研究成果,选取了基本可以反映我国不同熟制的农作物生长曲线作为参考,计算出了以遥感影像像素为单位的全国农作物复种指数。其结果表明此方法对 NDVI 生长季曲线之间相关性表现出了比较高的精度,并能准确的反映其相互间的偏移,给农作物复种指数的提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还具有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植被特征分类以及高光谱数据分析研究等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陆开峰;;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现状及改进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21年29期
2 王景凤;;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灾害研究;2021年08期
3 景树声;;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种子科技;2022年01期
4 ;《漫话农作物》[J];中国种业;2022年02期
5 宋凤鸣;邢继东;马靖;;菏泽市农作物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现状分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1年21期
6 郎雨佳;骆冰洁;代丽;;基于图像智能识别的农作物防治系统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时代;2022年02期
7 毕建杰;何在菊;王树芸;郭启芳;胥倩;;数字化农作物教学标本园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年03期
8 李伟伟;;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22年03期
9 陈亮;;“十三五”期间黑龙江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审定工作发展与成效[J];中国种业;2022年03期
10 张雪莲;;农作物秸秆饲料在养殖中的运用分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2年12期
11 李显歌;郝雨;;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相关研究[J];新农业;2021年01期
12 杨勇;;县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种子科技;2021年03期
13 姚垣亦;;凤城市农作物秸秆还田探析[J];新农业;2021年01期
14 丁作坤;赵龙;冯强中;周源;;智能技术在农作物四情监测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21年06期
15 尹雪;阮荣辉;余其灿;欧阳莉;杜楠;;昭通市农作物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06期
16 严寒;李菲;;农作物种子处理方法的进展研究[J];新农业;2021年06期
17 姚朱元德;;农作物科学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年03期
18 孔茹;刘菁;;大气中氟污染对农作物影响的探讨[J];现代盐化工;202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翠华;张文煜;范欣;阎访;;石家庄主要农作物单产变化分析[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2 李保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作物的研究和生产[A];科技创辉煌——中国创新成果与学术精典[C];2011年
3 黄芳;;艺术:《农作物联想画》[A];智慧思维丛书:让智慧闪耀课堂[C];2005年
4 李洪杰;朱至清;;多年生农作物与环境保护[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5 王闯;严小兵;王冲勇;;长沙市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新特点与综合控防对策[A];第三届湖北湖南植保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贤珍;曹永生;白建军;;中国农作物遗传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A];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7 潘卫华;陈惠;张春桂;陈家金;;基于MODIS数据的福建省农作物低温监测分析与风险评估[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8 彭昌家;冯礼斌;丁攀;白体坤;庞锐;陈如胜;郭建全;尹怀中;文旭;龙维国;杨建华;肖立;何海燕;肖孟;崔德敏;苟建华;;南充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研究[A];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肖满开;;安庆市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形势分析与对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赵迪;吴锡欣;李红裔;张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作物不同生长期需肥规律预测与施肥指导[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1 晏明;朱凤文;刘志明;刘莹;张磊;;基于遥感信息的农作物干旱影响研究[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2 李秉柏;化国强;王晶晶;黄晓军;;基于散射机理的农作物分类[A];2010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3 彭昌家;冯礼斌;丁攀;白体坤;庞锐;陈如胜;刘建国;郭建全;尹怀中;文旭;龙维国;杨建华;肖立;何海燕;肖孟;崔德敏;苟建华;;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与应急防控机制研究[A];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4 罗清文;蒋耀培;吕镇梅;吴曙雯;陈晓斌;;上海市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可视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5 韩永翔;董安祥;王卫东;;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的影响[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6 李存军;周静平;史磊刚;史姝;胡海棠;淮贺举;;基于决策树和面向对象的农作物分布信息遥感提取[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7 边昊一;王库;贾稼;;基于CDMA的农作物环境参数检测系统设计[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18 金步圣;张圣泉;;暖冬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9 何慧婉;;探索空间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 让天上美食走进我们的生活[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0 高家樟;戴清华;;控防农作物有害生物,必须实行重点转移[A];第十八届全国植保系统农药械信息交流交易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王平;农作物重金属污染胁迫遥感弱信息增强与计算[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玮;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张焕雪;农田景观模型及其对农作物遥感识别与面积估算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
4 孙飞;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年
5 张林海;农作物秸秆固体成型预处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勇;松嫩平原北部农作物土壤水分有效性模拟及干旱评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年
7 杨雪清;基于SPOT遥感影像的林相图更新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张泽洲;典型农作物中硒形态分析及其硒-镉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9 陈琳;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刘菲;一.干扰素释放试验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以及诊断模型的建立 二.结核性脑膜炎差异miRNA的初步筛选[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4年
11 张燕;我国农作物秸秆板产业化发展的动因及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2 吕杰;基于机器学习和辐射传输模型的农作物叶绿素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3 郑利娟;基于高分一/六号卫星影像特征的农作物分类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
14 牛文娟;主要农作物秸秆组成成分和能源利用潜力[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15 赵风年;农作物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现场原位生物传感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21年
16 吴鹏海;多传感器遥感数据的时空定量信息融合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7 陈元鹏;基于遥感数据的工矿复垦区分类与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18 姚筱舟;T-SPOT.TB在活动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价值及临床特征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辜智慧;中国农作物复种指数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基于SPOT/VGT多时相NDVI遥感数据[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新丽;对达斡尔族农作物变迁的人类学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8年
3 尼古拉·里亚博夫(NICKOLAY RYABOV);中国农民收获后残留农作物处理的成本分析决策对环境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谭艺渊;基于风险管理的云南省农作物干旱灾害管理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张艺凡;域外农作物的引种及其本土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李国芳;农作物品种价值评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晏超;四川省农作物种植业保险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宿爱云;《齐民要术》农作物名物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言克;农作物在城市居住社区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
10 王娅;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问题辨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11 袁庆虹;云南兰坪矿区环境重金属污染及其对主要农作物影响的研究[D];大理学院;2010年
12 刘勇;基于高光谱图像的农作物分类器设计与实现[D];黑龙江大学;2020年
13 周惠根;农作物干燥热风炉的设计及智能控制[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14 王译锴;湖南乡村农作物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15 徐敏;明代福建农作物地理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6 田雨欣;乡土农作物在城市局域景观中的应用与分析[D];西北大学;2016年
17 张馨民;内陆干旱区主要农作物经济效益实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18 傅强;江西省农作物系统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19 李翔;农作物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20 鲍磊;农作物水量的智能分配与预测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张莹莹;农户盲目跟风种植农作物?[N];云南政协报;2020年
2 通讯员 邓天新 李云霞;抓好小春农作物中耕管理[N];楚雄日报(汉);2021年
3 记者 宋玉静;全市已播种农作物近两千万亩[N];赤峰日报;2021年
4 记者 陶成君;今年互助播种各类农作物104万亩[N];海东日报;2022年
5 记者 傅人意;海南启动农作物商业化育种试点[N];海南日报;2022年
6 记者 姬卉春;土右旗农作物总播将达162万亩[N];包头日报;2022年
7 记者 陈忠权;我市规划建设国家级农作物品种测试站[N];天津日报;2022年
8 记者 魏丽娟 延丹;全市农作物春播面积近150万亩[N];榆林日报;2022年
9 记者 尕桑才让;民和播种农作物66万亩[N];海东日报;2022年
10 记者 刘红红;受持续干旱影响我州部分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N];民族日报;2022年
11 记者 董映璧;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N];科技日报;2022年
12 记者 徐浩;我市全力以赴为农作物“解渴”[N];咸阳日报;2022年
13 记者 李政林;万山区敖寨乡打出组合拳降低农作物损失[N];贵州日报;2022年
14 记者 陈旻 通讯员 杨才星;打好抗旱硬仗 让农作物“喝上水”[N];芜湖日报;2022年
15 见习记者 吴健;咕咚咕咚,多部门联手为农作物“解渴”[N];湖州日报;2022年
16 记者 方圆;黑龙江秋收农作物超12300万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
17 记者 李玲;专家提醒为农作物“降温”[N];池州日报;2013年
18 石明山;新型农作物喷药系统研发成功[N];科学时报;2010年
19 记者 董映璧;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N];科技日报;2022年
20 记者 刘红红;受持续干旱影响我州部分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N];民族日报;202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