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化学氧化La-214体系的超导电性及相关物性的实验研究

涂清云  
【摘要】:本论文以La-214高温超导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直流磁化率测量扫描电镜观察电子衍射及碘量法氧含量测定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化学氧化的La_2CuO_(4+δ)La_2Cu_(1-x)M_xO_(4+δ)(M=Zn N)和La_(2-x)Nd_xCuO_(4+δ)三个子体系的超导电性及相关物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对ka_2CuO_(4+δ)体系主要研究了化学氧化对体系超导电性的影响,对La_2Cu_(1-x)M_xO_(4+δ)(M=Zn N)和La_(2-x)Nd_xCuO_(4+δ)二体系则分别着重研究了CuO_2面内Zn Ni部分替代Cu以及CuO_2面外等价元素Nd部分替代La对化学氧化La_2CuO_(4+δ)体系超导电性的影响。 首次使用NaClO作为氧化剂分别在室温和50℃对La_2CuO_(4+δ)进行了2-120小时的化学氧化,研究了氧掺杂对化学氧化La_2CuO_(4+δ)体系超导电性及相关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在氧化前后均为单相正交结构,晶粒的大小和形貌在氧化前后无明显变化大量的额外氧可通过化学氧化插入具有正交结构的La_2CuO_(4+δ)的晶格中,氧化样品的额外氧含量与氧化时间间遵从双指数饱和规律,推测额外氧原子在晶体中的扩散可能同时存在空位和间隙原子两种扩散机制,且在不同的氧化温度下,起主导作用的扩散机制不同额外氧的插入可使La_2CuO_(4+δ)由绝缘体转变为超导体,所有室温氧化样品的起始超导转变温度T_c均为45K;50℃氧化样品的起始超导转变温度T_c则随氧化时间的增加从45K逐渐降至43K表明高的氧化温度于超导电性是不利的实验证实NaClO是一种对La_2CuO_(4+δ)体系非常有效的氧化剂,并首次在化学氧化的La_2CuO_(4+δ)中获得45K的起始超导转变温度KMnO_4氧化La_2CuO_(4+δ)样品的最显著特征是样品早现两相超导转变,选区电子衍射(SAED)花样证实样品包含两个超导相。 通过Zn Ni部分替代CuO_2面内的Cu,再经化学氧化,研究了CuO_2面内元素替代对化学氧化La_2CuO_(4+δ)体系超导电性及相关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a_2Cu_(1-x)M_xO_(4+δ)(M=Zn Ni)样品在氧化前后均为单相正交结构,晶粒的大小和形貌在氧化前后无明显变化氧化Zn Ni部分替代样品的额外氧含量明显高于纯La_2CuO_(4+δ)氧化样品,额外氧含量随替代元素Zn Ni含量的变化无显著变化,表明元素替代样品更有利于额外氧的插入氧化La_2Cu_(1-x)M_xO_(4+δ)(M=Zn Ni)样品的起始超导转变温度T_c和超导相含量都随替代元素含量的增加而急剧下降,T_c抑制率分别为dT_c/dx=-11.5K/%Zn和-6.8K/%Ni。表明无论磁性元素还是非磁性元素对CuO_2面内Cu的部分替代对La_2CuO_(4+δ)的超导电性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氧化Zn Ni部分替代样品中替代离子所诱导或呈现的平均有效磁矩分别在1μB和0.8μB左右,且前者的有效磁矩随Zn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后者的有效磁矩则随Ni含量的改变无显著变化。通过对化学氧化La_2Cu_(1-x)M_xO_(4+δ)(M=Zn Ni)与Sr最佳掺杂的La_(2-x)Sr_xCu_(1-y)M_yO_4(M=Zn Ni)两体系的T_c抑制率Zn Ni诱导或呈现磁矩大小及其随替代元素含量的变化的比较,认为Zn、Ni对二体系超导电性的破坏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用Nd部分替代CuO_2面外的La,并经化学氧化,研究了CuO_2面外等价元素替代对化学氧化La_2CuO_(4+δ)体系超导电性及相关物性的影响对于La_(2-x)Nd_xCuO_(4+δ)(0≤x≤0.6)体系,当0≤x≤0.4时,样品为单相正交结构,x=0.6样品为单相四方结构,而x=0.5样品则是四方结构和正交结构两相的混合,即在x=0.5附近存在一个窄的两相区大量的额外氧可通过化学氧化插入正交结构的La_(2-x)Nd_xCuO_(4+δ)(0≤x≤0.4)的晶格中,而额外氧很难插入四方结构样品(x=0.6)的晶格中氧化正交结构样品的T_c随Nd含量的增加而缓慢降低,但所有样品的屏蔽体积百分比非常接近,说明CuO_2面外等价元素的替代对La_2CuO_(4+δ)体系的超导电性影响很小。氧化四方结构样品(x=0.6)直到5K仍无超导转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斌;邢钟文;刘楣;;LiFeAs超导体中磁性与声子软化[J];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2 马耀通;孙爱民;刘恒伟;鲁彦忠;马金元;艾小倩;赵懂叶;;Zn掺杂MgB_2超导电性的研究(英文)[J];低温物理学报;2011年04期
3 秦志杰;刘平;;点杂质对于具有S波配对势的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性质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吕之品;;把真空变成超导体[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1年08期
5 张磊;叶辉;皇甫幼睿;刘旭;;氧化硅缓冲层对于退火形成锗量子点的作用研究[J];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6 徐孝明;赖九江;阎闯;;赣南地区农村饮用水现状及净化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7 侯新杰;王瑞;;约翰·巴丁的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J];中学物理;2008年11期
8 郭建刚;金士锋;王刚;王顺冲;朱开兴;周婷婷;赖晓芳;贺蒙;陈小龙;;新型铁基超导体材料的研究进展[J];物理;2011年08期
9 陈羽;黄新民;;成键元素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特征[J];低温物理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建奇;宋源军;马超;杨槐馨;施洪龙;王秩伟;王臻;田焕芳;曹高龙;;铁基超导体的微结构和结构相变研究[J];物理;2011年08期
11 秦志杰;李钊;;超导石墨烯-正常石墨烯结中的近邻效应[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2 丁洪;钱天;汪晓平;;新型铁基超导体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J];物理;2011年08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幼梅;付勇;镇咸生;谢廷勋;;镁合金化学氧化的研究现状[A];2010’(贵阳)低碳环保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许勤论;陈兆甲;彭定坤;;制备方法在掺杂陶瓷样品超导电性上的作用[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3 宛晓春;李大祥;萧伟祥;;儿茶素化学氧化条件的研究[A];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阳宗全;厉忠润;花凌;姜明;王永忠;乔桂文;;高温超导材料YBa_(2+x)Cu_3O_(7-x)的超导电性研究[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滕世昌;侯华华;高灿柱;;化学氧化—混凝法去除废纸造纸废水中COD[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杜家驹;姜建义;尹华清;王翔;王迎枫;;BiSrCaCuO和YBa_2Cu_3O_(7-δ)的声频内耗、杨氏模量与超导电性[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二次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8年
7 李娟娟;赵云斌;刘敏;刘洋;陆晓华;;反渗透-化学氧化联用预处理高浓度有机磷废水[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杨丽;范成高;李方华;;掺镧铅铋酸钡的电子衍射和x射线能谱分析[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9 宋来洲;王继斌;郑秋艳;;煤气洗涤废水处理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邹贵生;胡乃军;王延军;吴爱萍;谢二虎;白海林;易汉平;宗军;宋秀华;董宁波;韩征和;史锴;;BSCCO多芯带材高温加压扩散连接与界面[A];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清云;化学氧化La-214体系的超导电性及相关物性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永亮;R_EFeAsO中的超导电性和R_ECoAsO的磁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夏庆林;新型超导材料的制备、超导电性及电子结构和弹性性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汪春昌;La_2CuO_4体材料和薄膜的掺氧及相关性能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张立军;高压下几种材料中声子及电子—声子耦合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徐瑛;硼化钇和碘化铯高压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杨烨;MgB_2钉扎性能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张华荣;新型MgB_2系列超导体的超导电性与微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储旺盛;T-EXAFS研究过渡金属二硼化物的晶格动力学行为及其同位素效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崔雅静;铋酸盐超导体的熔盐制备技术以及掺杂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娜;关联电子材料中的超导电性与磁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赵丹;焦化工业场地有机污染土壤的化学氧化修复技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恒伟;碳锌双掺杂MgB_2超导电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金元;铝掺杂对MgB2超导电性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洪贵;改性菲顿试剂化学氧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春艳;PAHs污染土壤的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7 陈金思;造气废水综合治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8 李达;新型BC_3结构与超导电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马耀通;拓扑指数法探究掺杂YBCO、MgB2及铁基砷化物超导电性关系[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覃晶晶;氧化—混凝法处理餐饮废水的实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一沙;由“超导电性”想到依法治军[N];解放军报;2003年
2 张惠群;日本发现二硼化镁有超导电性[N];科技日报;2001年
3 吴长锋;我科学家首次突破“麦克米兰极限”[N];科技日报;2008年
4 佳音;中科院两项镁合金技术成果通过验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江世亮;超导:充满挑战与发现[N];文汇报;2011年
6 赵永新;我国新高温超导体研究步入世界最前沿[N];人民日报;2008年
7 齐芳;新超导体研究国际领先[N];光明日报;2008年
8 窦光宇;性能优异的超导电磁船[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年
9 孙闻;新超导体将中国科学家推到最前沿[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黄橙;陈仙辉:开创超导研究“超速度”[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