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研究

张素红  
【摘要】: 石漠化是普遍发生在亚热带喀斯特背景下的土地退化过程,其显著特征为土壤严重侵蚀、基岩裸露、植被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被列为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粤北岩溶山区处于我国西南岩溶区的东部边缘,北江源头及上游水源涵养区,其石漠化威胁到珠江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本文通过遥感影像判读、解译,土壤中137Cs含量测定及损失量分析,降水侵蚀观测与模拟试验,对粤北岩溶山区近30年来石漠化时空格局特征、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土壤侵蚀速率、侵蚀特征作了探讨。 (1)以1974、1988、2004年遥感影像为基础,绘制出3期石漠化土地分布图,2004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534.5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5%。30年来粤北石漠化一直处于逆转状态,比1974年减少68%,后期(1988-2004)逆转速度高于前期(1974-1988)。重度石漠化与中度石漠化土地比重持续上升,景观破碎度增大,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和扩张趋势。 (2)石漠化是岩性、地貌、坡度、土壤、植被、降水以及人为扰动等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粤北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分布范围多与石灰土分布区重合,中度、重度石漠化土地与坡耕地的分布密切相关。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造成石漠化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137Cs示踪法测定粤北石漠化地区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433.2 t km-2 a-1,远高于喀斯特地区土壤允许侵蚀量。耕作土壤侵蚀模数高于非耕作土壤,坡耕地侵蚀模数高达4968.3 t km-2 a-1。随石漠化程度增加,土壤侵蚀速度逐渐增加,但由于可供侵蚀的土壤量有限,石漠化末期土壤侵蚀量逐渐降低。高处的土壤物质不断被流失,低凹处接受堆积。土壤分布逐渐趋于斑块化,残存在低洼之处,是维系受损的岩溶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4)土壤侵蚀小区一年的降水侵蚀观测记录显示,2005年5月-2006年4月一年间不同人为扰动下的土壤侵蚀量分别为:未扰动草坡,67.92 t km-2 a-1;耕地,1756.96 t km-2 a-1,是草坡侵蚀量的25.87倍;裸地,2455.37 t km-2 a-1,是草坡侵蚀量的36.15倍。虽然喀斯特地区土壤分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绝对侵蚀量低,但在一些土层厚、土壤分布连续的小区域,土壤侵蚀模数会高于其他条件相同的非喀斯特区域。 (5)有植被覆盖的未扰动草坡地及耕地的侵蚀量与次降水量的相关性高,而裸地侵蚀量则与连续30分钟最大雨强相关性更高,较好的植被覆盖可以抵御短时间的强降水。植被覆盖率是影响土壤侵蚀量高低的主要因素:裸地的次降雨土壤侵蚀量大约是草坡地的60倍,耕地次降雨土壤侵蚀量平均约是草坡地次降雨侵蚀量的15倍,因受人为耕作活动的干扰,变化幅度很大。 (6)人工降雨试验结果显示研究区地表产流具有超渗产流的特征。雨强低时,地表产流量及土壤侵蚀量随降水时长增加,增量变化不大;高雨强时二者的增量很大。裸地侵蚀量的变化与可供侵蚀的土壤量相关,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表层土壤很快被地表径流冲刷带走,土壤面积减少,之后由于土壤源减少,土壤侵蚀量增量逐渐减小。草坡的侵蚀变化与裸地相反,降水前期土壤侵蚀量变化不大,后期地表径流量增加,流水侵蚀力超过植被保护强度,土壤侵蚀量骤增。耕地的侵蚀量随降水时间持续增加,波动不大。 (7)随着石漠化的发展,表层土壤中胶结性差的松散砂粒易于随水流失,粉砂与粘粒的比重略有上升,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土壤通透性下降,结构恶化。土壤侵蚀使土壤中养分迅速流失,土地退化严重。石漠化的发展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既制约着植被的生长发育,又加大地表径流产生的可能,促进石漠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相互反馈的恶性循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利霞;朱首军;陈云明;黄琳琳;;黄土高原森林带人工油松林水土保持作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许旭;李晓兵;韩念龙;;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生态系统保育土壤价值评估——以河北省北部四地市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1年03期
3 张晓远;张亦汉;;基于3S技术的流溪河流域水土流失分析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11年06期
4 余进祥;郑博福;刘娅菲;刘成林;;鄱阳湖流域泥沙流失及吸附态氮磷输出负荷评估[J];生态学报;2011年14期
5 董敦义;张彪;张灿强;杨艳刚;潘春霞;王斌;;太湖流域安吉县林地养分流失评估[J];资源科学;2011年08期
6 林清贵;;仙游县龙华溪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7 陈伟杰;任晓冬;熊康宁;;石漠化土地固碳潜力分析——以贵州为例[J];中国岩溶;2011年02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但文红;彭思涛;;农村生计模式变迁与石漠化治理政策调整研究——以紫云县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李克斌;;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讨——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叶为民;张文翔;陈宝;黄雨;;石漠化地区土壤退化的风险指标体系[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敏;;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法律对策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5 熊康宁;;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曾兵;左福元;吴东平;尹正纯;;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种草养肉牛发展的思考[A];2010中国牛业进展[C];2010年
7 黄炎和;卢程隆;;闽南次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精心组织 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A];中国西南石山地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专辑[C];2002年
9 苏维词;;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优化模式及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宋轩;张学雷;;淮河流域伏牛山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利娜;广西果化石漠化监测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2 张素红;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贾燕锋;陕北典型小流域立地—群落—土壤侵蚀量的对应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4 李孝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谢红霞;延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洋;岷江源头区植被景观与流域土壤侵蚀的动态相关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7 温熙胜;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于合军;三峡库区和贵州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模式及经济敏感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王辉;降雨条件下黄土坡地养分迁移机理及模拟模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贾俊姝;大通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侵蚀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岩垂草在重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效益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邢秋菊;基于GIS的重庆市南岸区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3 许平芝;保护性耕作在吉林地区土壤侵蚀防治中的试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秦高远;纵向岭谷区切沟侵蚀特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5 于光金;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红雷;重庆南川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刘占明;基于案例推理和智能算法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优选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8 闫妍;广西岩溶区县级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9 韩清延;典型岩溶区农地石漠化预警分析与优化调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周余义;典型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全 吴雪洋;关岭2000余民兵完成12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N];贵州日报;2009年
2 记者 严冰;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专项规划实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记者 王翔;我市5县成国家石漠化治理试点县[N];重庆日报;2008年
4 胡集讯 秦连岗;金沙县——抓紧实施石漠化治理示范工程[N];毕节日报;2008年
5 王迪;威宁石漠化治理工程启动[N];毕节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陈富强;青杠村石漠化治理成效凸现[N];贵州日报;2009年
7 金石;大方县启动16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工程[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8 黄丽君 陆平 蒙昭学;马山县石漠化治理工作成效显著[N];南宁日报;2009年
9 陈钢;晴隆石漠化治理成效明显[N];黔西南日报;2009年
10 刘凡林 王光能;黄金矿山整治和石漠化治理初见成效[N];黔西南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