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

杨成虎  
【摘要】: 本文研究语法转喻,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了三个相关问题:1)语法转喻的概念结构有什么自身的特征?2)这种转喻的概念结构是如何产生的?3)语法转喻在语法上是怎么表现的?论文共六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绍选题的意义,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前人的有关研究做了述评。虽然修辞研究只是把转喻看成是一个辞格,但其中的语义相邻性思想奠定了认知研究的基础。认知语言学家进一步把转喻看成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之一,认为转喻是从始源到目标的域内映射。语法转喻研究表明转喻是域包孕中包孕域与次域的连续映射。总之,前人的研究重点是在语法转喻的概念结构上。 第三章提出三角模型以期对语法转喻进行统一的解释。模型用激活、始源和目标三个概念为支点,三者的联结构成了形式结构、概念结构和逻辑结构。概念结构居于形式结构和逻辑结构之间解决后两者之间的语义冲突,占有核心位置。语义冲突的程度使语法转喻具有可塑性。 第四章运用英汉俄三种语言的语料探讨了语法转喻中概念结构(特别是始源)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浮现情况。讨论发现始源出现在范畴的上位层次上,这样就解释了始源为何是包孕域并能统领次域。 第五章系统讨论语法转喻的语法表现。本章把动作ICM中的语义角色用于转喻的解释中,语义角色的转喻与语法关系的矛盾是语法转喻在语法上的表现,这一表现决定着形式结构中的始源不能被修饰被移位。同时,跨语言语料还表明,始源可与不同的激活联结,形成不同的语法转喻。 最后一章为结论。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语法转喻是解决形式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语义冲突的,冲突的程度决定着语法转喻具有可塑性;2)始源出现在范畴的上位层次,因此具有语义内涵;3)在语法表现上,始源联着概念结构,因此不能被修饰或移位;同时语义角色和语法关系的不一致性正是语法转喻在语言结构上的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岳贵祥;;转喻映射的分类与特征[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02期
2 胡晓青;;试论转喻在庭审话语中的三种作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8年11期
3 席建国;;复杂转喻现象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4 王跃平;;概念理论视域下的转喻分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5 王琴;J.Littlemore;;《转喻:语言、思维和交际中隐藏的捷径》评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6 崔玉莹;;批评转喻分析模式下的“冲突”转喻研究——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声明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7 马瑞洁;;叙事绘本中情绪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
8 石宝梅;;浅析汪曾祺小说中的转喻现象[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10期
9 李红娟;严敏芬;;转喻概念化时间的理据浅析[J];文教资料;2016年31期
10 汪洋;;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J];文教资料;2017年11期
11 陈金雁;王国乾;;汉语建筑类成语的转喻研究——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J];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08期
12 殷水贵;邹芳;;浅议转喻和概念整合[J];江西教育;2008年36期
13 黄晓永;;概念转喻与名动互转[J];文教资料;2008年19期
14 林慧英;;高层转喻机制的应用性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05期
15 胡方芳;;策略性转喻和认知性转喻的认知机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16 童肖琼;;多界面视域下的概念转喻与隐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年12期
17 孙佳莹;;商务目的引导下的广告转喻机制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黎雨薇;;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香兰;;前置语境信息对转喻理解的影响:基于眼动实验[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翠雨;认知语义视阈下英语逻辑转喻的意义识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静;英语名化的语法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爱情;汉韩饮食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祁瑶;中国教育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转喻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3 李炜炜;中美政治新闻中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4 吕倩;汉语“的”字构式的转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5 梁珊珊;汉韩语含“手”和“脚”的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
6 吴莉;概念转喻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人体词汇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7 陈梅芳;转喻能力的培养对高中生写作语篇衔接的效果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8 崔青星;中美危机话语中转喻的批评性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9 谢梦迪;转喻的推理机制[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10 贺天琪;“动动”式名词认知及功能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杨义;文学:生命的转喻[N];光明日报;2007年
3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18年
4 蒋蓝;词典式写作的地缘性转喻[N];中华读书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