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多尺度景观与水质响应关系研究

欧洋  
【摘要】:流域内多尺度景观强烈影响河流的理化及生物特征已成为共识,目前这一研究已经从简单的定性研究发展为应用数理统计、水文模型等工具在区域及国家尺度上的定量研究。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在单一空间尺度下,简单土地利用结构与非点源污染物运移之间的关系,还缺乏从一个系列空间尺度上的连续过程研究。论文以北京市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开展不同尺度下(子流域、岸边带、局部河段)的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过程关系的尺度依赖性,以及景观格局变量对环境响应产生控制作用的尺度适应性研究。从景观格局与污染过程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采用GIS技术、冗余分析(RDA)、多元线性回归(MLR)、因子分析(FA)、空间回归(SP)等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技术,揭示不同水文尺度污染物运移的相互作用机制,识别不同尺度下影响地表水质的关键景观类型与格局,辨析不同因素对于景观格局与水质关系的影响,为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对进一步控制地表水的富营养化、促进水源地保护和流域健康,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及变异系数方法,对密云水库上游流域近50个监测点所采集的1376个样品的水质参数分析发现,这一区域污染物浓度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且最高值大部分出现在雨季中。通过比较不同水文尺度嵌套式流域的污染物浓度发现,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总氮(TN)及硝酸盐(NO3-)的浓度均出现降低的趋势。NO2-的浓度变化与之相反,有从小尺度到大尺度汇集的趋势。NH4+可能受点源污染的影响,尺度间变异并不明显。COD与TOC从小尺度区域向大尺度区域迁移过程中存在浓度升高的现象,TOC的这种趋势更加显著。总磷(TP)运移过程几乎不受水文尺度转换影响。 通过对水质理化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对水质变异起主导作用的指标随季节变化而改变。雨季前基本理化参数(pH、DO、Temp、COND)对水质变异的影响最大,富营养化指标(HN、NO3、NH4+、TP、Chl)次之,耗氧污染物(TOC、COD)的影响最小。雨季中与雨季后富营养化指标对水质变异的影响最大,基本理化参数次之,耗氧污染物的影响最小。TN、NO3是对研究区水质影响最大的两个水质指标。TP的影响程度仅次于TN、N03-,但作为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指标,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2)选取景观组成变量(耕地比例、林地比例、草地比例、城镇比例)与景观结构变量(斑块密度指数、边缘密度指数、聚集度指数)表征人为景观特征,选取流域面积、平均坡度与河网密度表征自然景观特征。在子流域、岸边带、局部河段三个空间尺度开展了景观与水质关系的研究。 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发现研究区内景观的变异主要是由景观组成与结构所代表的人为景观特征造成的,水文变量代表的自然景观特征对研究区内景观变异影响较小,空间均质性较高。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100 m岸边带尺度内景观在不同季节都具有最大的水质变异解释能力。因此可以认为距河岸100 m内的景观与河流环境的响应关系可以代表这 区域岸边带尺度景观特征对水质的影响。局部河段尺度景观对水质的解释能力明显小于河岸带及流域尺度,在研究区内并不适用于预测河流物理化学特征。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与RDA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景观因子的重要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流域面积(DA)对水质的影响最大,居民用地(Res)、林地(Forest)及聚集度指数(CONT)对水质影响也较为显著。研究区的林果业较为发达(板栗种植为主),林地比例与TN、NO3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季节性水文过程与人为活动的强度对景观因子与河流环境的关系有很大的影响。雨季前景观对水质的影响最弱,雨季中区域流量最大,农业耕作也最为频繁,因此这一时段景观对水质的解释能力也最强,雨季后随着水位的下降与农作物的收获,景观对水质的影响也减弱,仅略大于雨季前。 偏冗余分析(partial RDA)结果显示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对水质变异的解释能力也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改变。雨季前与雨季中二者对水质的影响基本相同,雨季后人为因子对水质的影响大于另外两个季节。景观结构变量对水质变异的解释能力在各季节均小于土地利用变量。由于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岸边带宽度且这一尺度土地利用结构与流域尺度相差较大,因此岸边带尺度景观对于水质的解释能力要大于流域尺度。 (4)由于受土地利用受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季节变化以及水质指标差异等因素影响,基于高精度数据生成的景观指数对水质的解释能力并不一定高于低精度指数,应根据研究区的特征及研究目标选取不同精度数据源。分类系统变化对景观水质关系的影响要小于数据源精度,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尺度也表现不稳定,有随着尺度减小而增大的趋势。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样本数量的增加对景观与水质关系的影响最为明显。采样点加密方案的RDA分析结果显示,自然因子的重要性显著增强,景观组成因子中的耕地与林地的重要性也在这一分析中得到体现,并且景观对水质影响的季节性变化更为明显,但景观对水质的解释能力出现下降。 通过空间回归方法分析发现考虑空间距离权重因素,确实可以改善景观对水质的预测能力,但是程度有限,其中有效系数(R2)增加最大的为0.18,最小为0,平均不到0.05。并且这种能力的改善不随尺度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小,不具有尺度效应。 研究区内耕地及城镇用地比例对水质影响并没有明显的阈值效应。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欧洋;王晓燕;耿润哲;;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不同尺度景观特征对水质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2 王慧亮;陈开放;张汪寿;耿建伟;;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库水质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20年08期
3 刘发根;李梅;郭玉银;;鄱阳湖水质时空变化及受水位影响的定量分析[J];水文;2014年04期
4 施立新,余新晓,马钦彦;国内外森林与水质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0年03期
5 王瑶;石爱军;;北京市土地利用分布与水质响应空间关系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2年03期
6 王天金;蒲菊梅;;南充市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水利;2021年S1期
7 徐焕焕;;重庆市某水厂水质投诉的整体情况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年08期
8 程清清;;环境监测水质现场采样技术要点分析[J];低碳世界;2021年09期
9 徐焕焕;;重庆市某水厂水质投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年09期
10 林必忠;江升;;在线多参数水质智能化检测装置的设计[J];福建农机;2021年03期
11 李红梅;;水质微生物检验及质量控制举措[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年01期
12 王威;魏磊;张佩;韩枫;;沙颍河(周口段)污染联防断面水质状况分析[J];治淮;2016年12期
13 ;湖南省环保厅通报全省水质状况[J];给水排水;2017年03期
14 ;我市“剿劣”取得阶段性成效 市控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J];宁波通讯;2017年12期
15 黄海霞;覃桂梅;;硝酸的量对测定水质中铁的回收率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5年12期
16 何寿明;;水质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莲芳;李国学;曾希柏;;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潮白河流域水质[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颖;;一种基于电化学检测方法而建立的新型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水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A];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鲁胜利;卢彩虹;高缨;聂亚峰;刘波;屈秀文;赵晓光;;水质重金属分析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4 尹海龙;徐祖信;;江浙来水对黄浦江水质影响研究[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5 丁磊;窦希萍;高祥宇;缴健;;长江口水源地附近水质时空分布特点研究[A];加强城市水系综合治理 共同维护河湖生态健康——2016第四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C];2016年
6 李庆云;曹国栋;徐廷国;黄剑明;叶挺进;;北江流域水质预警体系运行简介[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7 赵美风;席建超;葛全胜;;基于物元模型的生态旅游区旅游季节水质时空变化评价研究——以六盘山生态旅游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柴增凯;丁冉;肖伟华;沈旭;;河流突发性水质风险分析理论与技术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9 朱志光;彭勇行;;水质组合评价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10 孙德树;李景玉;何东;茆培智;杜中;;鸭绿江河口水质30年变化综合评价[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人类活动与河口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1 骆世明;蔡昆争;黎华寿;陈桂葵;贺鸿志;卓胜;陈基宁;高鹏东;;流溪河水库集水区农业生态与面源污染分析:Ⅰ农业生态特征对水质的影响[A];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2 翁国坚;;溪尾水库蓄水后水质状况及防治措施[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13 鲁亚芳;周可为;杨磊;邹莹;钱玮燕;;南京南湖底泥疏浚后水质演化规律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14 胡宏;徐建刚;张翔;沈青;;淮河中上游社会经济与水质分层关系模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5 池仕运;胡菊香;;应用底栖动物进行乌江水质生物学评价-以百分比模式相似性指数为例[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6 杜中民;周静;;电镀清洗及清洗用水水质的讨论[A];贵阳电镀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7 孙映宏;陈雪芹;何晓洪;;西湖水质的模糊评判[A];水资源配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8 王晓昇;;福建省主要水源地水质状况及保护措施[A];福建省第十一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9 高美芳;黄河泉;张奉营;;培养优良环保水质 推行生态健康养殖[A];“生态济宁”优秀论文选编[C];2007年
20 何宇;王光焰;;塔里木河干流水质状况及防治措施[A];新疆水利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获奖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欧洋;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多尺度景观与水质响应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少晨;基于数学模型的寒区河流水量水质联合调控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3 宋华兵;河涌水质非线性模型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4 张守平;基于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水量水质联合配置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邢前国;珠江口水质高光谱反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07年
6 刘玲;查干湖水质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互作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21年
7 蔡宏;茅台酒水源地生态环境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贾亚男;西南典型岩溶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岩溶水质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梅;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变化模拟预测与典型流域水文水质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孟繁斌;大伙房水库水质对上游流域利用方式响应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1 周广宇;再生水消毒及输配的水质风险评价及管理[D];天津大学;2014年
12 陈炼钢;多闸坝大型河网水量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及应用[D];南京大学;2012年
13 尹珂;多尺度土地资源配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4 吴泽宁;基于生态经济的区域水质水量统一优化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15 尹军峰;水质对龙井茶风味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16 吴浩云;大型平原河网地区水量水质耦合模拟及联合调度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7 戚晓明;流域水文尺度若干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8 李漫洁;供水管网中铁释放规律及水质稳定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9年
19 冯民权;大型湖泊水库平面及垂向二维流场与水质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20 庞靖鹏;非点源污染分布式模拟[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宝琴;土地利用、溪流级别与溪流水质的关系[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李文宇;北京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3 韩帮助;我国水质交易监管机制的建构与完善[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4 吴一凡;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21年
5 郭冰冰;基于紫外光谱的管网水水质异常检测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6 邹智林;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技术与装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1年
7 袁啸;湘江水利枢纽工程对湘江(长沙段)水质影响与预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8 郑舒尹;水质预警信息自动分级和安全发布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刘强;白洋淀水温水质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10 周广飞;水质定价及其有偿使用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6年
11 杨霞;美国非点源参与水质交易法律机制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12 王文剑;面向水污染实时监控的水质异常模式识别研究[D];宁波大学;2020年
13 高觅谛;基于WebGIS的地理信息支撑技术在水质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4 胡莹莹;浑河上游流域多尺度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与水质响应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15 李诒路;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6 胡广鑫;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东昌湖生态补水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7 曹晨书;东洞庭湖水质季节动态及成因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18 李乐来;城镇土地利用形式对水质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19 托合提姑丽·沙比尔;喀什市吐曼河水质变化特征及污染控制对策[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20 何慧梅;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水质异常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唐开文;73亿保证首都水质[N];北京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陈谷;申奥考验北京水质环保产业可借机升级[N];中国经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魏薇;北京五大水系水质如何?[N];人民日报;2012年
4 通讯员 胡卓姗;开化出境水质再创新记录[N];衢州日报;2020年
5 岳池记者站 范聪;100天 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N];广安日报;2020年
6 记者 胡殿芳;我市多个县(市)、区水质排名入围全省前十[N];新乡日报;2020年
7 记者 朱蓓宁 彭军君 实习生 杨荣臣;我市开展汛期水质提升专项行动[N];南通日报;2021年
8 记者 彭军君 实习生 鲁佳欢;遥望港河水质迎来“三级跳”[N];南通日报;2020年
9 记者 卢兆欣;拓展主城区治水成果 加快全市域水质提升[N];南通日报;2020年
10 记者 李百祥 褚雪琴;洱海水质藻情专家分析会在我州召开[N];大理日报(汉);2021年
11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鹏;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2.1%[N];四川日报;2021年
12 记者 王迎春;联手筑造“水质防线”[N];海南日报;2022年
13 韶关日报记者 邹方筱 通讯员 温平 邓婷;水质优良比例为100%[N];韶关日报;2022年
14 记者 苏奕斌;重点再突出措施更精准 全面改善提升流域水质[N];闽南日报;2022年
15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鹏;一季度四川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7%[N];四川日报;2022年
16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鹏;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5.1%[N];四川日报;2022年
17 撰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中江实施乡镇交接断面水质考核[N];四川日报;2022年
18 记者 冯瑜;我市今年前5个月“气质”水质再提升[N];济南日报;2022年
19 通讯员 耿文辉 朱永康;管道改一改 水质好起来[N];黄冈日报;2022年
20 记者 孙也达;11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1.8%[N];河北日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