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关联性错误记忆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
【摘要】:短时错误记忆对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仅仅几秒钟的间隔,短时记忆就会产生错误再认,其下的机制是什么?这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研究通过三个ERP实验和两个行为实验探讨短时关联性错误记忆(下简称短时错误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实验1通过短时DRM范式验证短时错误记忆的存在。结果发现短时记忆任务可以诱发错误记忆,语义流畅性干扰和监控的失败起到了重要作用。两个相关的ERPs效应被确定与短时错误再认有关:300-500ms的N400新旧效应和500ms后的新旧效应,分别表明语义流畅性加工和提取及提取监控的作用。
实验2将实验1任务中的数字干扰任务去除,结果表明短时错误记忆虽然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因而干扰不是短时错误记忆产生的关键原因。
实验3操纵延迟间隔的长短来推断短时和长时记忆任务下错误记忆的异同,长延迟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更高。验证了实验1的结果,短时错误记忆的产生主要源于对语义加工的依赖和监控的失败。同时,长短延迟条件下在N400效应上没有质的差异,提示短时和长时错误记忆的语义加工机制类似,而晚期新旧效应存在差异,表明了提取和提取监控加工的不同。
实验4考察提取条件对短时错误记记的抑制。测试时采用成对呈现测试词的任务,分别比较相关诱词对条件、相关诱词和靶词条件以及相关诱词和不相关诱词等测试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相比相关诱词对条件,相关诱词和靶词条件下诱词的错误再认率被极大抑制,分析表明该结果源于对靶词存贮细节的通达提高而不是对细节的关注。这表明学习项目的细节信息并未消失,细节提取失败导致监控受损才是导致错误再认的产生关键因素。该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模糊痕迹理论对错误记忆的解释。
实验5考察编码信息恢复对短时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错误记忆的产生主要依据语义信息,不受编码阶段知觉信息恢复的影响,但真实再认的200-300ms的P2成分则受其影响。再次证明对语义加工依赖是产生短时错误再认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对短时错误记忆保持和提取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讨了短时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特点以及抑制条件。结果表明错误记忆能够在短时记忆任务中产生,产生机制是语义流畅性干扰和控制加工的共同作用。短时错误记忆不是因为记忆负担过重或者信息衰退而表现出来的被动的记忆缺陷,而是记忆的语义信息主动组织功能的反映。即使学习项目细节没有消退,错误记忆依然存在,并且这种错误i记忆能够在学过项目细节完全提取的情况下被极大抑制,表明人类记忆系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