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富勒烯分子及薄膜的光谱学特性研究

王培杰  
【摘要】: 综合运用了近红外拉曼,红外和荧光光谱,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和电化 学等手段研究了富勒烯分子及薄膜的光谱学特性。(1)在金胶体系中的表面增 强特性及吸附特性。研究表明,由于金胶的表面作用,造成了富勒烯能级简并 度的降低,从而使C_(60)分子的拉曼激活模式产生分裂,并观察到了C_(60)分裂的新的 振动模式。(2),运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法研究了C_(60)分子在基质表面的吸附特 性和吸附行为,从实验上证实了C_(60)分子是以五边形环吸附于金胶颗粒表面上的, 与用群理论计算和推导的结果相一致。(3)本论文首次报导了C_(60)的吡啶溶液体 系室温下在560nm处的荧光现象,并证实了吡啶和C_(60)之间仅存在微弱的物理吸 附作用,没有发生真正的化学反应,即没有形成电荷转移复合体。 本论文探讨了富勒烯分子及其薄膜的拉曼光谱特性,进一步总结了超拉曼 光谱的理论及超拉曼技术对富勒烯分子的应用研究的研究依据。由于富勒烯分 子的高度对称性使其拉曼光谱激活模式简并度高,需要从实验上降低其对称度, 本论文制备出了对称度降低的富勒烯负离子和沉积在金电极表面上的富勒烯薄 膜,并对其基本的电化学特性和光电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为富勒烯表面增强 研究和吸附特性研究提供了实验研究基础。 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本论文改进了银胶和金胶的制备方法,制备出了质 量好的纳米粒子体系,并从理论和实验上探讨了纳米颗粒的凝聚效应。 本论文找到了适合于富勒烯分子在金胶水相体系中的表面增强拉曼研究及 其在基质表面吸附特性研究的中间媒介分子——吡啶,实现了水相体系中富勒烯 振动特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应用研究。研究表明,由于以吡啶为媒介分子的金 胶表面诱导的C_(60)的吸附作用,使富勒烯分子的对称性降低,产生了模式的分裂, 观察到了分裂的新的拉曼模式,表明吡啶确是一种有效的媒介分子。 通过实验判定了SERS的分裂是由富勒烯在金胶的表面吸附产生的,因而可 以通过SERS光谱的信息去推知吸附的行为,这种方法没有假设,而且,由于光 谱能够精细地放应出分子结构及取向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真实的吸附取 向及吸附特性。表明了SERS是现场研究C_(60)及其衍生物分子吸附的高灵敏度有效 技术。 本论文还对C_(60)衍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由其近红外拉曼光谱在长波位置 的振动模式和纯C_(60)的振动模式基本一致得出了该衍生物的基本球笼没有破坏, 并观察到了衍生物分裂的高频模式,这些模式有可能是衍生物的振动特征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钱江,徐宏,钱士雄,汪长春;高聚物-富勒烯体系薄膜微微秒三倍频效应研究[J];光学学报;1997年10期
2 罗挺,曾和平,赵继然,江敏华,孟志葱,茅森,林福成;富勒烯抑制自由运转的Nd:YAG激光器中的自锁模[J];光学学报;1995年01期
3 孟志葱,林福成,茅森,张家明,褚君浩;掺富勒烯光学玻璃的Raman光谱与反射光谱[J];科学通报;1994年21期
4 齐衡;富勒烯及其金属包合物的研究与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5 ;利用三线态激发合成含客体富勒烯[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6 龚旗煌,羌笛;富勒烯分子簇三阶非线性光学特性[J];物理;1993年11期
7 茅森,林福成,孟志葱,曾和平;掺富勒烯光学玻璃的吸收光谱[J];光学学报;1994年04期
8 宋心琦;不该受到冷落的无机“富勒烯”[J];国外科技动态;2001年02期
9 钱浩,高剑南,金利通;自然环境中富勒烯存在的可能性[J];自然杂志;1995年01期
10 李自弘,方瑞斌,虎志明;升华法制备C_(60)的HPLC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11 李法宝;朱三娥;王官武;;醋酸锰促进的[60]富勒烯与溴乙酸、3-氯丙酸、1-萘乙酸的自由基反应研究[J];科学通报;2010年24期
12 曹保鹏,吴长举;掺杂碳化钨对电弧法制备的富勒烯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13 张剑锋;富勒烯与分子力教学[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14 何法信,赵世允;碳家族中的新成员[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15 H.W.克罗托;J.R.希思;S.C.奥布赖恩;R.F.柯尔;R.E.斯莫利;顾镇南;韩汝珊;;C_(60):巴克明斯特富勒烯[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16 沈后龙;富勒烯与药物化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7 陈波,夏庆中,V.T.Lebedev;富勒烯-PVP聚合物链团结构的中子小角散射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18 陈固纲,徐知三,张勋高,刘海林,王小华,盛蓉生;富勒烯在溶液和有机玻璃薄膜中的吸收光谱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6期
19 吴克,吴军桥,王志军,张金龙,李传义,尹道乐,顾镇南,周锡煌,金朝霞;富勒烯薄膜上二维金属渗流系统的电击穿现象[J];物理学报;1996年11期
20 宋瑛林,张博明,方光宇,于东慧;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光限幅技术研究进展[J];激光杂志;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燕娟;唐振方;张海燕;何艳阳;伍春燕;王金华;陈易明;;乙炔的等离子体热解产物:富勒烯C_(60)的合成[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2 郭俊杰;李天保;王晓敏;刘旭光;许并社;;CVD法制备富勒烯的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王海英;王晓敏;赵兴国;章海霞;刘旭光;许并社;;金属微粒催化制备洋葱状富勒烯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熊善新;杨帆;陆雪红;;制备共价键联接的富勒烯-聚苯胺新型超级电容器材料[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莉淋;侯磊;张伦梁;陈威;;富勒烯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地下含水层中迁移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王晓敏;王海英;章海霞;许并社;;煤制备洋葱状富勒烯的研究[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7 张秀荣;康张李;段利;;富勒烯C_(20)分子的几何结构和性能的理论研究[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8 王晓敏;郭俊杰;贾虎生;刘旭光;市野濑英喜;许并社;;金属/洋葱状富勒烯的HRTEM与光学性能研究[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宋茂勇;汪海林;;富勒烯纳米尺寸-毒理学效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梁鹏;李学庆;陈湧;刘育;;富勒烯桥联环糊精二聚体作为一种有效的光驱动DNA切割试剂[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氯参与下富勒烯的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程伟;具有二十面体群及四面体群对称性的富勒烯的光谱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1999年
3 赵艳玲;共轭碳材料与锂的相互作用及氢吸附的从头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任小元;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许磊;大富勒烯结构与稳定性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李玉学;C_(60)环、C_(36)环、小直径碳管的性质及富勒烯新结构的理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周异男;激光溅射合成碳硅材料[D];厦门大学;2002年
8 廖照江;非经典C_(60)的捕获和富勒烯形成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陈德利;金属团簇和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戴剑锋;新型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培杰;富勒烯分子及薄膜的光谱学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运良;富勒烯修饰双分子层脂膜分子器件光电了与光谱学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孙权;富勒烯赖氨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细胞辐射防护效应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杜鑫利;富勒烯分子在硅表面的室温吸附几何结构及其调控[D];南昌大学;2011年
5 丁晨;低聚噻吩及其衍生物与富勒烯混合溶液中的电子转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从周;醋酸锰(III)促进的富勒烯与有机磷化合物的自由基加成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黄清之;富勒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8 瞿永涛;富勒烯纳米纤维形貌和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琳;卤代联烯合成机理和富勒烯包合物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张茹;基于富勒烯的纳米复合聚合物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超;小鼠研究首次证实富勒烯可运载基因[N];科技日报;2010年
2 文晓丽;利用煤炭为原料制备富勒烯纳米碳材料应用前景广阔[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3 张巍巍;富勒烯可对体细胞造成潜在损伤[N];科技日报;2010年
4 叶铁林;“富勒烯”的误会[N];中国化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李晓岩 通讯员 王晓红;纳米碳材料富勒烯应用已不遥远[N];中国化工报;2008年
6 罗阿华;我国富勒烯研究获重大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4年
7 吴志润;寻找C50富勒烯的博士[N];闽南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王秀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6年
9 文竹;日本发现富勒烯有望用于癌症治疗[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萌云;纳米微粒催化洋葱状富勒烯及制备[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