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律异相》注音研究
【摘要】:魏晋南北朝文化学术繁荣的原因之一是融合了外来的特别是印度、西亚的佛学文化,《经律异相》一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天监七年(公元五一六年),吴郡僧人僧旻、宝唱奉南朝梁武帝之命撰写了《经律异相》一书,此书不仅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佛学著作而且还为研究六世纪的汉语语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书作于公元五零八年与成书于公元五八九年反映金陵话的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只差八十年,两书所作时代相近又同为南方方音,两书的语音结果进行比较一定会得出异同。同时《经律异相》又比作于公元六零一年的中古音系权威代表著作《切韵》只早了不到百年,与《切韵》进行比较不仅可以看出《经律异相》本身的语音特点,同时从侧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切韵》的来源和性质。关于《切韵》一书的性质一直是音韵学界讨论的焦点其中的一种观点就认为它为南方音,我们认为不是全无道理,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因此从汉语语音史的观点来看,研究此书的语音问题,有助于了解晋至隋的语音演变状况及当时的南方方音,并能对《切韵》的渊源有所认识。
本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对《经律异相》这本书及作者生平事迹进行介绍和考证。其次主要采取反切比较法对《经律异相》的两千多条注音进行研究,归纳出《经律异相》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并总结它们的特点。第三章,与时代相近的韵书《经典释文》及《切韵》进行比较,确立《经律异相》音系性质,总的来讲代表了当时的金陵音,从而认清它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书的最后,附有《经律异相》的同音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