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的太赫兹透射特性研究

韩元  
【摘要】: 本文利用时域光谱系统研究了金属亚波长孔阵列对太赫兹波段辐射的选择透射特性,对影响选择透射的因素进行了较细致的探讨。 太赫兹辐射照射到金属亚波长孔阵列上,由于存在入射波和表面等离子次波的共振耦合作用,在特定的频率会产生共振透射峰,这便是金属亚波长孔阵列对太赫兹辐射的选择透过作用。影响这种透射特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的晶格常数、金属的介电常数、孔阵列两侧介质的介电常数和介质的厚度等等。本文主要探讨了孔阵列两侧介质的厚度和刻有孔阵列的金属片厚度的变化对共振透射峰的频率和大小的影响,具体工作及相关结论如下: (1)在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的一侧贴上不同厚度的介质膜,讨论介质膜厚度的变化对共振透射峰频率和大小的影响。我们发现,共振透射峰的位置会随着介质膜厚度的增大向低频移动,但移动的幅度会逐渐减小;透射峰的大小随着介质膜厚度的增大逐渐减小。 (2)在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的两侧均贴上介质膜,讨论介质膜厚度的变化对共振透射峰频率和大小的影响。共振透射峰的位置和大小随介质膜厚度变化的规律与单侧贴介质膜的规律相似。实验中我们还发现,当介质膜较薄时(54μm)太赫兹辐射的透过率比不贴介质膜时还要大,说明介质膜的存在会增强金属亚波长孔阵列对太赫兹辐射的选择透过作用。 (3)比较了在孔阵列两侧均贴上某一厚度的介质膜和在同样的孔阵列单侧贴上同样厚度的介质膜对太赫兹辐射透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孔阵列两侧贴上介质膜时共振透射峰的频率比单侧贴介质膜时共振透射峰频率偏低,而透射强度要大很多。 (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刻在较薄的金属片上的孔阵列的共振透射峰的大小会比刻在较厚的上的要大些,而频率则会有一个向低频的微小的移动。 本文探讨了介质膜厚度,金属片厚度对太赫兹共振透射峰频率及大小的影响,为太赫兹相关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国华,常露,张维,邝丽丽,尹文武,牛文成;SPR传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5年11期
2 彭承琳;杨景涛;顾大勇;史长宁;;基于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的SPR分析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06年S2期
3 韩秋波;张力新;曹玉珍;许可欣;;基于SPR的微创血糖仪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8年08期
4 吴英才;顾铮(一先);;激励表面等离子共振的金属薄膜最佳厚度分析[J];物理学报;2008年04期
5 隋成华;李燕;蔡霞;许晓军;;波长指示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吴英才,符运良,袁一方;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原理的一种新型盐度光学传感器[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08期
7 定翔;刘芳芳;魏星;余兴龙;;空间相位调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检测蛋白质芯片[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孟庆石;劳文燕;潘映红;;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在生命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2009年01期
9 黄福祥;栗大超;宋冰;伍鹏;张晶鑫;徐可欣;;基于GGBP蛋白绑定的表面等离子共振葡萄糖浓度测量(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0年02期
10 黄福祥;栗大超;伍鹏;张晶鑫;宋冰;徐可欣;;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葡萄糖浓度的数据处理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1 定翔;刘芳芳;魏星;余兴龙;;空间相位调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检测蛋白质芯片[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8年05期
12 陈惠滨;王晓萍;吴宏伟;朱岩;郦雅平;;SPR检测器在流动分析系统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8期
13 金红涛,马万云;远场光学探测与近场光学探测[J];传感器技术;2001年08期
14 顾寅;王春艳;谭映军;李莹辉;;应用不对称PCR法进行表面等离子共振微生物核酸检测[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0年05期
15 陈丽华;徐刚;苗蕾;黄春明;徐雪青;;纳米Ag粒子与SiO_2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1年06期
16 赵光灿;王晓萍;陈惠滨;罗昭锋;张雪姣;;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全自动浓度检测系统[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8期
17 张江涛;顾铮■;邓传鲁;;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中传统近似理论与薄膜光学理论[J];光子学报;2010年07期
18 ;光电子技术与器件 光学传感、传感器[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6期
19 刘钟馨;王建鑫;;Au/Au~(3+)对硅酸盐玻璃中Eu~(3+)发光性质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0 刘国华,张维,牛文成,米永巍,王宁;多通道SPR影像传感器及其对生物分子的检测[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志强;宋炉胜;韩琪;朱劲松;;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的转基因样本高灵敏检测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王晓萍;;赤潮毒素大田软海绵酸表面等离子共振免疫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宋炉胜;郭碧红;李少鹏;周文菲;汪之又;朱劲松;;高性能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生物传感器的构建[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荆庆丽;杜春光;高健存;;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的新应用——微弱磁场的测量(英文)[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5 张轶鸣;许吉英;王慧宾;陈畯;廖滔;陈义;;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高通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分析[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6 李翀;吴川六;赖金平;赵一兵;;基于金纳米棒表面等离子共振原理检测生物巯基分子[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袁一方;吴英才;郦炬烽;;表面等离子共振法盐度测量原理及实验[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王宇春;杜学忠;;高蛋白亲和性的二元单分子膜的自导向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9 陈义;张轶名;王慧宾;袁勋;鄢鸣镝;;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樊慧庆;韩志江;史运则;李进;;纳米金属粉体制备及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应用[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新平;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及功能吸附材料富集分离痕量元素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黄福祥;人体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的精密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胡建东;拉锥光纤表面等离子共振氢敏传感器研究与实验[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春刚;金纳米棒的表面修饰及其生物识别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殿冰;单克隆抗体检测炭疽芽孢[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欧惠超;基于SPR技术的传感芯片的研制及其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7 张增福;基于微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系统的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检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王伟;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质及其在化学发光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陈惠滨;小型SPR分析系统设计及其在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开盛;光漂白对聚合物二次谐波和热光效应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元;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的太赫兹透射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杉;超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设计与表面等离子波导耦合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伏祥勇;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张晶鑫;基于GGBP蛋白绑定的表面等离子共振葡萄糖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张崇文;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扫描成像的DNA芯片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俊;基于SOI平面波导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樊艳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D];山西大学;2011年
8 范世琦;基于平面波导的角度调制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魏冠男;倾斜光纤光栅及其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机理与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刘俊锋;SPR微阵列相位检测图像信息采集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吴苡婷;科研一线的“当家人”[N];上海科技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