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三角模型框架指导下的同传实践报告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水平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逐渐深化。尤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阿拉伯世界共有22个国家,双方的商贸、政治、文化会谈或会议无一不需要阿拉伯语口译员的参与。本报告旨在通过同传实践及分析,丰富笔者口译实践经验、提升口译水平。口译专业学生并没有太多机会在正式场合做同传或交传。为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开设了一系列的讲座和课程,为学生提供口译实践机会。笔者作为一名阿拉伯语口译专业的学生,根据导师的建议,在刘欣路老师《中阿跨文化传播》的一系列课程中,进行课堂同传实践。经过一个月的同传实践,发现了诸多中阿同传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并积累了一定的同传经验。借此机会,笔者将以自己口译实践的一部分《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一理论与实践》为例,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据此进行反思、给出自身提高以及翻译教学方面的建议。本实践报告的主要依据是释意理论。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转换,而是一个从意义的理解到再表达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依靠对原文的理解,然后脱离原语言的外壳,最终通过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进行输出。这三个阶段就是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在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中,脱离原语言外壳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阶段。在理解和表达之间加入脱离语言外壳这一程序是释意理论对言语科学研究的结果,也是对该科学的贡献。释意理论认为:思想在未经表达以前,并非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头脑之中。而一经用语言说出和确定之后,它又会在别人的头脑中以“非语言”的形式形成某种概念。因此,在口译时,译员必须能够做到抓住讲话的内容,并将其连贯地记在心里,而不是让自己陷于讲话人所使用的词句。释意理论“三角模型”的要求与笔者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和翻译追求相符,因此笔者在翻译学习过程中选择了该理论作为指导。本实践报告共五章,第一章介绍此次翻译实践报告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重点阐述了笔者为何选择课堂同传的形式完成本次实践。第二章介绍对于本次实践的准备工作以及进行过程,详细介绍了笔者拿到准备材料后所做的准备。为完成此次实践笔者查询了大量史料,并整理了中国近现代外交方面常用的术语;此外,笔者还对讲述者的发言特点进行分析,并针对其语速快、自我纠正次数多的特点进行了应对准备。第三章对于主要指导理论——释意理论进行阐释,主要对释意理论的三个阶段即“三角模型”进行详细阐述,为第四章的案例分析做好准备;此外,还介绍释意理论对于翻译“三个层次”的独特理解。第四章是本报告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通过释意理论“三角模型”的指导,分阶段对本次同传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前两个阶段各配有两个案例分析。第三个阶段是在脱离原语言外壳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表达。由于本次同传是中进阿同传,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而是在表达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此笔者将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细分,总结了三个问题即句子不完整、表达不地道、核心句漏译,并在每一个问题下面配了两个案例分析。第二小节从翻译的三个层次——字词、句子和篇章来进行案例分析。释意理论最看重也是笔者最看重的是篇章的翻译,但由于同传的特点是即时性强,因此在篇章层面的特点并未显现得特别明显。第五章是总结章,针对本次实践报告进行总结,主要针对同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两个基础问题进行分析。该问题不在释意理论的框架下,因此独立成节。此外,笔者根据自己的反思和总结作出未来规划,并针对自身出现的问题对口译教学及其他译者的口译实践提出中肯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