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小句补语句为研究对象,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下,以概念整合等理论知识为指导,基于大量真实语料统计,旨在揭示小句补语句的整合特征。
首先,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小句补语句均由两个事件整合而成。整合后的小句补语句((NP_1)+VP_1+得+NP_2+VP_2)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句式,表示“事件_1((NP_1)+VP_1)带来了事件_2(NP_2+VP_2)这种不好的结果”,事件_1表示原因,事件_2表示结果,这种意义是句式整体带来的。我们通过对语料的统计数据得出,“贬义性的结果”是小句补语句整合后的典型语义特征。
其次,以整合后的句式语义为基础,我们将小句补语句分为内部事因型和外部事因型两大类。所谓内部事因,指的是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的动作发出者相同,即后者所代表的结果是由其内部施动者自身原因带来的。在语义上,内部事因小句补语句中两个小句的主语(NP_1、NP_2)多具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外部事因指的是,整合后的两个小句具有不同的动作发出者,对于结果事件而言,原因事件所代表的原因的施动者均来自结果事件外部。这类小句的NP_1和NP_2之间没有必然的语义联系。
第三,结合小句补语句整合前后的语义及形式特点,我们认为,小句补语句的整合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直搭型整合和截搭型整合。直搭型整合方式指的是整合前后,代表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的小句在成分上没有缺失,整合后的两个事件在形式上仅添加了“得”字;而截搭型整合指的是两个事件在整合的过程中,由于句法的需要,某些成分被截去,其中被截去的成分为NP_2或NP_1。从语义分类上看,内部事因型和外部事因型的小句补语句都有直搭和截搭型两种整合方式,二者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
第四,立足于不同的整合方式,我们给出了小句补语句整合度等级标准。与词语的整合度等级标准不同,我们认为,由于小句补语句整合后的语义都可以归为“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定位整合度的等级标准主要从形式上入手。一般来说,直搭型整合带来的整合度低于截搭型整合。由于内部事因和外部事因小句补语内部在整合方式的细节上有差异,因此,这些内部小类在整合度等级上也有所不同。
第五,从整合的结果出发我们认为,整合过程给小句补语句带来了很多句法语义上的影响,表现为:NP_1、NP_2、VP_1、VP_2由于句法整合的影响,在句法语义上的复杂多样;整合带来了第一个小句的句法降级,其中VP_1在语义、词性、音节等方面都受到限制,第二个小句成为小句补语着重陈述的部分;整合也使原来独立的、表示第一个事件的小句短语化。
最后,我们探讨了有关小句补语句的歧义问题。我们主要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对小句补语句歧义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整合方式以及整合的两个小句不同而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