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

蔡永强  
【摘要】: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是人类认知客观外部世界的两种基本关系,语言中的诸多范畴都是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时间关系相比,空间关系是更为基本的关系,一切时间关系都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语空间关系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方位词实现的,汉语方位词作为封闭的类,在认知上具有构造概念框架的功能。时间关系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谓词实现的,谓词在认知上具有提供句法槽的功能。汉语中的“上/下”在句法层面上表现为方位词和谓词两种词性的对立,而这种词性对立表面的背后是二者意义的密切关联性——“上/下”之方位意义、行为动作意义、趋向意义及其引申意义形成一个基于原型的家族相似性意义链。本文主要以此为基点,通过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了方位词“上/下”的概念结构及其隐喻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上/下”从概念依赖的构件发展为概念自主的构件的过程,从而在“上/下”句法语义对立的背后找到了基于概念结构的互通性与内部一致性。 全文共分九章,每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概说”。首先指出汉语方位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具有构造概念框架的认知功能,汉语方位词“上/下”是表达空间关系的基本手段。然后简要介绍了认知语义学对英语介词over、up/down、汉语介词“在”等的研究,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取向。 第二章“语义演变及其句法后果”。主要归纳了“上/下”作为方位词、谓词及谓词后附成分的意义及其句法功能,发现“上/下”诸意义形成一个基于原型的家族相似性意义链。 第三章“概念结构及其隐喻形式”。主要分析了“上/下”作为方位词的概念结构及其隐喻概念结构,并分“上/下”前位与“上/下”后位两种情况讨论了多种概念结构的背景与物像(基底与侧面、地标与射体)的复杂性特征。不同的概念结构构件构成了基于方位词隐喻化功能的静态关系场景和动态关系场景。 第四章“身体部位隐喻”。身体部位隐喻其实是其他隐喻的基础。本章作为第三章的延伸,主要分析了“头”、“脸”、“嘴”、“身体”、“手”、“脚”、“心”等身体部位的不同隐喻水平(或等级)的隐喻情况,不同身体部位的隐喻概念结构表现了背景与物像的复杂性特征。 第五章“词汇化倾向”。作为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延伸,重点分析了“X+上/下”格式的词汇化现象及其词汇化理据。不同词项的词汇化过程本质上是背景、物像与“上/下”的凝固化、“上/下”之方位意义不断减损的过程,同时不同词项的词汇化也表现了背景与物像的复杂性特征。 第六章“认知域的投射”。本章首先区分了基底与侧面、背景与物像、地标与射体三组概念,然后在隐喻化与概念结构层次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认知域之间的转移过程与条件(从源域到目标域)。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过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化路径,而目标域构件与源域构件之间的相似性则成为识解这种隐喻化路径的有效线索。 第七章“从概念结构到句法结构”。主要分析了方位词“上/下”前位之原始概念结构、隐喻概念结构和“上/下”后位之原始概念结构、隐喻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引申和隐喻。“X+上/下”格式的种种句法表现可以归纳为两种认知图式的对立,从概念结构到句法结构的表现最终实现为系列论元的线性排列。从概念结构到句法结构体现了认知世界的过滤器功能。 第八章“从概念依赖到概念自主”。“上/下”作为方位词和谓词都是概念依赖的构件,概念依赖和概念自主具有相对性。相对于方位词“上/下”的概念依赖,谓词“上/下”是另类概念依赖,而“上/下”置于其他谓词后作为后附成分时则成为概念自主的构件。从概念依赖到概念自主阐释了不同概念之间的依赖性关系,是“上/下”之句法语义对立在概念结构层面上表现出一致性的深层体现。 第九章“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归纳出十组对立的概念范畴,指出“上/下”造成的歧义现象和对称与不对称性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利平;;方位词的文化内涵[J];国学;2011年07期
2 王金桃;艾君华;;双语教学的价值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鲜芸;;符号的象似性原则与汉语研究[J];语文知识;2011年02期
4 李丽丽;陈碧银;;小议汉语离合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5 李睢云;刘冬青;;《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方位名词计量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张慧琴;杨惠丽;郭平建;;“头脑风暴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7期
7 盛辉;;论汉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王焱;杨鸿冕;;不同时期汉语外来词特点与社会心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9 战音平;陈姗姗;金鑫;;汉语常用字构词能力的统计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10 王丽;;英汉委婉语社会功能对比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11 刘园园;;浅析汉语当中英语流行词汇与它的文化意义[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12 贾双;赵宁;;浅谈常用语翻译的文化差异[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13 李晓宇;;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14 李万豫;;浅析日语与汉语形容词的使用特点[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5 朱锐;;甲骨文复音词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16 李贵兰;;节奏问题探讨:汉语古典诗歌的“平仄”与英语诗歌的“轻重律”[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17 何贞慧;;如何区分汉语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年24期
18 王琪;;2006年以来的汉语新词语与社会文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9 王文敏;;《红楼梦》“把”、“将”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在维吾尔语中表达[J];民族翻译;2008年02期
20 荣宁;;小议中英禁忌语对比[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范开泰;由丽萍;刘开瑛;;汉语框架语义分析系统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4 陈卓铭;伍丽梅;张秋梅;;汉语Broca失语患者的字词加工研究[A];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二春;梁洁;;汉语数字式略语英译研究——说“三”道“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丁彧藻;;汉英关系从句不对称中的共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冯勇强;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话语音节时长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吴志勇;蔡莲红;陶建华;;基于汉语韵律参数的语音基元选取[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张伟潼;;对“洋文”冲击汉语现象的基本估计与对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清平;“里”、“里面(头、边)”的共时历时考察及方位词的双音化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6 杜翠河;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陈瑶;官话方言方位词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10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闻胜海;《贤愚经》单音节后置方位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雷蔚茵;现代汉语方位词词类地位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葛新;方位词“上”、“下”的意义及其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夏寒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方位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安;汉语中“左”“右”的认知解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博;汉语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袁方;艺术语体和科技语体方位词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姚峰;汉语主题结构及其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余朝国;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策略对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鲁昌;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王立成;网络语言威胁汉语“纯度”[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俞瑾;谁动了我们的汉语[N];成都日报;2005年
4 ;汉语的力量[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5 本报评论员;让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2005年
6 李泓冰;让汉语在国内也热起来[N];人民日报;2005年
7 记者 施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8 施芳 赵婧;汉语蕴涵巨大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喻京英 李炜娜;世界需求拉动汉语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东;“快捷汉语”:跑得有多快[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