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中小学生母语环境下“了”字习得的中介语分析
【摘要】:作为普通话中一个用法复杂的虚词,“了”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个难点。从教的角度看,由于学术界对其语法意义及基本用法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如何对各家理论择善而从并在教学上探索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成为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从“学”的角度来说,由于年龄段的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学生在习得汉语普通话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语言环境下学生“了”字的习得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即打算以韩国中、小学生在自己母语环境下习得“了”字用法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习得中出现的偏误情况,归纳偏误的类型、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建议。
全文分三个部分如下展开:
第一部分为“引论”。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目前学术界在“了”字本体研究及教学探讨方面的学术现状。其次是,利用较大规模平衡语料库LCMC对“了”字的使用频率加以分析,试图在此基础就“了”字的分合、语法意义、用法特点以及本体研究与教学的关系等问题得出一套具有操作可行性的看法。第三,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就汉、韩语在时、体表达系统方面的共性和差别以及韩语在韩国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便为展开第二部分的中介语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
第二部分——“韩国学生‘了'字使用的中介语语料分析”是本文的主干部分。本部分首先就中介语及本文所用中介语语料的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而后,即针对我们语料中出现的那些合法的“了”字句展开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区分了固定套用、无意识重复使用等几种值得注意的情况。随后,本文将分析重点转移到对“了”字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使用偏误分析之上,从中归纳了“了”字漏用、过度使用及位置错误等偏误类型。最后,我们又在探讨导致各种偏误出现原因的基础上,就影响韩国学生“了”字偏误使用的整体因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尤其强调了韩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素对导致“了”使用偏误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为“结语:初步的教学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首先立足于前文的分析就如何改进“了”字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具体建议,而后在总结全文主要工作的基础上交代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将本文使用的经过标注的中介语资料附在正文之后,希望能为对同一领域或课题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一点语料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