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济效益与微观决策研究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达到大体相当的水平。随后,在2002-2010年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一波发展高潮,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招生“职普比”)达到1的要求。然而,在2010年以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呈现萎缩态势,2015年的招生“职普比”下降至0.75,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出现生源减少与“招生难”问题,部分学校的辍学率高企。在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与民众的教育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供求失衡”现象。对此,部分学者从限制教育供给的角度出发,认为应缩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取消“职普比”的限制;而政府则从刺激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出台了发放助学金、减免学费等财政资助政策。目前,无论从供给角度还是需求角度,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基于教育学的视角,集中在描述性分析层面;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有限,尤其是涉及量化的研究更为不足。基于以上现实,笔者在大量阅读基础理论并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充分梳理的基础上,从宏观效应(供给)和微观决策(需求)两个层面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宏观层面,在利用丹尼森的分析框架并加以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研究,得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以我国加入WTO为分界点,计算各类教育在WTO前后对经济的贡献,以此来判断现阶段我国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否仍具经济意义,验证限制教育供给是否导致较大的经济成本。在微观层面,通过分析个体在教育投资决策中的考虑因素,研究背后蕴含的经济学逻辑,验证刺激教育需求的财政资助政策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并采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法对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和教育现状,提出解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数量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建国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虽取得较大发展,但目前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经历了本世纪初的高速发展之后,一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如中等职业院校数量和规模的快速下降、学生流失率严重、毕业生就业起薪较低、师资力量薄弱等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不管是在供给层面还是需求层面均存在变革的要求。第二,在丹尼森的分析框架下,通过完善修正相关生产函数,对我国经济增长中教育产出弹性系数进行估算。根据其估值,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对我国加入WTO前后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的增长贡献进行了检验,并与其它各类教育进行对比。实证结果表明:1.加入WTO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发展较快;2.加入WTO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较之前显著提升;3.与其它教育相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始终处于前列;4.与其它教育相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快速高效增长;5.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与其贡献不匹配,今后仍需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而缩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观点势必影响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不具有经济与现实上的可行性。第三,从理论上来说,影响个人投资决策的因素很多,但影响我国初中毕业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初中成绩、家庭的经济状况、国家的资金支持政策、学生的性别、家庭子女数量以及地域等因素。将这些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将初中毕业后的去向选择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项逻辑回归,结果表明:1.成绩、家庭收入、区域、兄弟姐妹数量等因素能显著影响中等职业教育选择;2.国家财政资助政策对中等职业教育选择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可见,政府所主张的、旨在刺激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财政资助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第四,通过在明瑟收入函数中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对我国各类教育的明瑟收益率进行了较为精确的估算。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教育选择的“成本—收益”函数,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给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微观决策中各影响因素的经济学解释,揭示了财政资助政策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在于资助金额很难弥补中等职业教育个人净收益的不足。通过相关性分析,提出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在于其社会经济效益与个人收益的失衡,而改善的核心要素在于提高个人工资等回报。最后,结合典型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丹尼森的分析框架,对用于研究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生产函数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使之更符合现实状况。同时采用修正后的模型,系统地估算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经济要素的产出弹性,从而得出各种要素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二是以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正式确立为节点,采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对加入WTO前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与初中、高中等其它教育进行对比,揭示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而说明了缩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这一观点的不合理性。三是采用相关调查分析方法,归纳了影响我国农村初中毕业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以初中毕业后的去向选择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多项逻辑回归模型,检验了中等职业教育微观决策中的显著性因素,揭示了财政资助政策影响不显著的现象与原因。四是在标准的明瑟收入方程中加入“智力水平”和“父亲受教育程度”作为相关控制变量,来表示个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家庭因素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个人决策的“成本—收益”函数,对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微观决策的显著性因素进行量化分析,解释了各因素背后的经济逻辑,进而提出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与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