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空间溢出视角下我国城镇化的经济效应研究

张怀志  
【摘要】:新世纪后我国城镇化从一般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承担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多项使命与任务,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我国的国策。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区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但绝大多数关于城镇化经济效应的文献并未考虑空间因素,忽略了城镇化的空间外溢效应,本文从空间溢出视角对城镇化的不同经济效应进行研究,丰富城镇化经济效应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从城镇化的人口发展、空间承载、经济基础与社会功能四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为后续城镇化经济效应分析打下基础,实证分析方面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分别研究了省域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与收敛性、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城镇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以及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以期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我国省域城镇化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收敛性和空间效应。省域城镇化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存在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现象,城镇化的高值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和部分中部地区,低值集聚主要出现在广大中西部区域,但近年来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出现分化,不断有省区脱离“低-低”类型,打破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值集聚的现象;收敛性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省域城镇化率有收敛的迹象,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东部地区表现的特别显著,只存在两大收敛“俱乐部”(东部与中西部),但从2007年之后中部地区开始与西部地区逐渐分化,2007年前后两个时间段相比,2007年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收敛速度明显加快;空间效应方面,我国省域城镇化过程存在相互作用,从探索性空间分析看,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的省域基本上是东部省区,代表性地区为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区,负向溢出效应的全部属于西部省区,代表性省区为青海、贵州、云南和广西,呈现逐年较少的趋势,中部地区的正向溢出效应缓慢增强,代表省份为河南、湖北。第二,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需要分情况讨论。城镇化对本地的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十分显著,而城镇化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有正有负,而负向溢出效应更显著,综合来看无法直接判断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实证结果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各省间主要呈现竞争关系,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大于“涓滴效应”,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抑制周边地区的发展。从不同维度的城镇化来看,直接溢出效应方面,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消费)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科教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只有人口及土地城镇化因子不显著,间接溢出效应方面所有城镇化因子都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作用,作用十分显著,都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其中科教城镇化的间接溢出效应最明显,总的来说分析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时,忽略城镇化的间接溢出效应会低估城镇化的作用。第三验证了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两者关系的几种猜想,得出了全新的结论。空间计量的实证结果发现,城镇化进程对本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是连续地和显著地,城镇化与城乡差距的倒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间接溢出效应上,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较低时有以负向溢出效应为主,对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作用,随着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对缩小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溢出效应。这与城镇化吸纳人口规律有关,当城镇化水平较低时,城镇就近吸纳周边农村居民,在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对其他地区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具体到不同维度的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对本地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显著,而对其他省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的间接溢出效应;科教城镇化对本地的城乡收入差距有负向作用,而间接溢出效应也有负向作用,总体对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扩大作用,这与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有很大关系,另外良好教育掌握科学知识的农村居民也倾向于向城镇迁徙,从统计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直接溢出效应、间接溢出效应和总效应都显示人口及土地城镇化因子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扩大作用;产业城镇化对本地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能确定,间接溢出效应方面,三种空间权重下产业城镇化对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都有积极的溢出效应,侧面说明大量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异地就业。总体来说产业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村人均纯收入。第四,本文从空间溢出角度证实了城镇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从直接溢出效应看,本地城镇化水平提升会有助于本地的产业升级,与预期一致,本地城镇化对其他省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有负向作用,而未考虑空间因素情况下,经典计量模型结果显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忽略空间因素会影响估计的准确性。我国多数省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这一阶段省份间竞争大于合作,而地方政府间博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竞争,现阶段亟待推动区域合作,特别是相邻相近省份间的合作。不同维度城镇化的产业升级效应不同,生活方式城镇化主要通过影响消费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但对其他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有负向影响,总的来说生活方式城镇化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科教城镇化对本地产业升级作用不显著,而得益于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流动性,科教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总体上科教城镇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作用;人口土地城镇化对本地的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对他省产业结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总体来说人口和土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为正相关关系。人口及土地城镇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储备,为产业升级提供物质基础和要素保障;而城镇化进程中人口集聚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力。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关于城镇化经济发展效应的文献较多,但多数以空间均质性为前提,忽略了空间异质性的现实状况,且未考虑空间溢出的影响,本文从空间溢出视角研究城镇化的经济效应。本文通过空间Durbin模型将区域间相互作用纳入分析框架,并通过空间回归模型的偏微分方法分解空间溢出效应,该方法将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具体到本文区分了本地和外地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综合影响。二是实证分析发现了城镇化的不同经济效应。第五章发现了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复杂作用,城镇化能缩小本地城乡收入差距,但城镇化与对其他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关系成倒U型关系,城镇化水平较低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溢出效应为负向,城镇化水平较高时,城镇化溢出效应为正向作用;从文献梳理情况看,目前尚未有文献研究城镇化对产业结构溢出效应,本文第六章发现城镇化对其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负向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证明忽略空间因素,对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估计并不准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邦华;广东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统计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年期
2 丁述军;王蕊;韩雪;;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S1期
3 周修琦;;用经济手段来优化产业结构[J];南方论丛;2010年01期
4 余晓泓;;日本产业结构从环境污染型到环境友好型演变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5 贺劲松;;关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8年05期
6 马小宁;;加快陕西服务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金融经济;2018年10期
7 李娜;伍世代;代中强;王强;;扩大开放与环境规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6年11期
8 黄建康;姜美慧;边晨露;;江苏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23期
9 李斌;;云南产业结构升级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质变和量变视角[J];统计与管理;2016年12期
10 蔡捷芳;;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金融经济;2016年24期
11 熊兴;余兴厚;陈伟;;供给侧改革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基于199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24期
12 李怡珂;;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研究[J];市场论坛;2016年11期
13 郭将;李漆节;;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年01期
14 张丹;田配艳;;供给侧背景下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华北金融;2017年02期
15 孙继国;段黎;张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金融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16 ;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情况[J];当代石油石化;2017年04期
17 赵运平;;基于自组织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哲学理路[J];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06期
18 郑泰森;袁伟;王庆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定位、方向和路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辽宁经济;2017年06期
19 ;产业结构[J];天津经济;2017年06期
20 钱龙;;地方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政府与市场新型关系的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晓娟;;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回顾与展望[C];2009年
2 何诚颖;;市场经济下产业结构的调整[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3 赵彦云;程红莉;付文静;;首都产业结构高端化研究——基于与韩国、日本的比较[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陈树文;袁方;;创新驱动在实现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应用[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张超;;产业结构优化下廊坊人才吸引对策研究[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李丛苓;;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企业领导者影响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谢如贤;成盛超;王毅;;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与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8 梁少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广西产业结构的调整[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崔传涛;冯民;;错位发展、夹缝运行的延伸思考——发展廊坊特色经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A];对接京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北京副中心)论文集[C];2016年
10 黄宝连;李芳;;干旱区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特征研究[A];“生态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怀志;空间溢出视角下我国城镇化的经济效应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
2 俞佳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郭晓庆;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李子伦;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5 焦青霞;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6 魏燕;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7 张巍钰;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8 任栋;劳动力流动视角下经济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唐力维;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支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10 刘建其;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D];厦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乐娃;长沙市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2 陈思思;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年
3 吴星旗;江西省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4 刘唯;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5 刘韬;黔中经济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6 李瑢瑢;宏观产业结构对中国传媒业发展影响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7 颜婧媛;研发投入、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8 龙倩瑜;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9 陈鹏宇;房价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年
10 郑喜娟;“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市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全;以服务业发展促经济转型升级[N];兵团日报(汉);2016年
2 本报记者 陶加;辽宁:指标“四增一降” 产业结构优化[N];中国化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高重密;调整产业结构让市场决定生与死[N];中国化工报;2014年
4 景德镇市焦化工业集团董事长 蔡景章;“新四化”带来新机遇[N];中国化工报;2013年
5 许鹏鸿;全面优化产业结构[N];台州日报;2018年
6 晓祥;优化产业结构两手抓[N];中国化工报;2015年
7 本报记者 杜涛;税收晴雨表产业结构升级向好[N];经济观察报;2014年
8 肖愫愫 本报记者 刘怡珉;调整产业结构 按下群众致富“快捷键”[N];铜仁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渠稳;产业结构变“优” 发展模式变“绿” 生态环境变“美”[N];鹤壁日报;2018年
10 记者 江怀远;优化产业结构 抓实项目建设[N];益阳日报;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