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溢出视角下我国城镇化的经济效应研究
【摘要】:新世纪后我国城镇化从一般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承担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多项使命与任务,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我国的国策。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区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但绝大多数关于城镇化经济效应的文献并未考虑空间因素,忽略了城镇化的空间外溢效应,本文从空间溢出视角对城镇化的不同经济效应进行研究,丰富城镇化经济效应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从城镇化的人口发展、空间承载、经济基础与社会功能四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为后续城镇化经济效应分析打下基础,实证分析方面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分别研究了省域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与收敛性、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城镇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以及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以期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我国省域城镇化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收敛性和空间效应。省域城镇化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存在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现象,城镇化的高值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和部分中部地区,低值集聚主要出现在广大中西部区域,但近年来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出现分化,不断有省区脱离“低-低”类型,打破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值集聚的现象;收敛性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省域城镇化率有收敛的迹象,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东部地区表现的特别显著,只存在两大收敛“俱乐部”(东部与中西部),但从2007年之后中部地区开始与西部地区逐渐分化,2007年前后两个时间段相比,2007年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收敛速度明显加快;空间效应方面,我国省域城镇化过程存在相互作用,从探索性空间分析看,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的省域基本上是东部省区,代表性地区为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区,负向溢出效应的全部属于西部省区,代表性省区为青海、贵州、云南和广西,呈现逐年较少的趋势,中部地区的正向溢出效应缓慢增强,代表省份为河南、湖北。第二,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需要分情况讨论。城镇化对本地的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十分显著,而城镇化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有正有负,而负向溢出效应更显著,综合来看无法直接判断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实证结果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各省间主要呈现竞争关系,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大于“涓滴效应”,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抑制周边地区的发展。从不同维度的城镇化来看,直接溢出效应方面,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消费)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科教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只有人口及土地城镇化因子不显著,间接溢出效应方面所有城镇化因子都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作用,作用十分显著,都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其中科教城镇化的间接溢出效应最明显,总的来说分析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时,忽略城镇化的间接溢出效应会低估城镇化的作用。第三验证了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两者关系的几种猜想,得出了全新的结论。空间计量的实证结果发现,城镇化进程对本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是连续地和显著地,城镇化与城乡差距的倒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间接溢出效应上,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较低时有以负向溢出效应为主,对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作用,随着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对缩小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溢出效应。这与城镇化吸纳人口规律有关,当城镇化水平较低时,城镇就近吸纳周边农村居民,在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对其他地区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具体到不同维度的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对本地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显著,而对其他省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的间接溢出效应;科教城镇化对本地的城乡收入差距有负向作用,而间接溢出效应也有负向作用,总体对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扩大作用,这与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有很大关系,另外良好教育掌握科学知识的农村居民也倾向于向城镇迁徙,从统计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直接溢出效应、间接溢出效应和总效应都显示人口及土地城镇化因子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扩大作用;产业城镇化对本地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能确定,间接溢出效应方面,三种空间权重下产业城镇化对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都有积极的溢出效应,侧面说明大量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异地就业。总体来说产业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村人均纯收入。第四,本文从空间溢出角度证实了城镇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从直接溢出效应看,本地城镇化水平提升会有助于本地的产业升级,与预期一致,本地城镇化对其他省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有负向作用,而未考虑空间因素情况下,经典计量模型结果显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忽略空间因素会影响估计的准确性。我国多数省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这一阶段省份间竞争大于合作,而地方政府间博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竞争,现阶段亟待推动区域合作,特别是相邻相近省份间的合作。不同维度城镇化的产业升级效应不同,生活方式城镇化主要通过影响消费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但对其他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有负向影响,总的来说生活方式城镇化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科教城镇化对本地产业升级作用不显著,而得益于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流动性,科教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总体上科教城镇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作用;人口土地城镇化对本地的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对他省产业结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总体来说人口和土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为正相关关系。人口及土地城镇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储备,为产业升级提供物质基础和要素保障;而城镇化进程中人口集聚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力。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关于城镇化经济发展效应的文献较多,但多数以空间均质性为前提,忽略了空间异质性的现实状况,且未考虑空间溢出的影响,本文从空间溢出视角研究城镇化的经济效应。本文通过空间Durbin模型将区域间相互作用纳入分析框架,并通过空间回归模型的偏微分方法分解空间溢出效应,该方法将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具体到本文区分了本地和外地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综合影响。二是实证分析发现了城镇化的不同经济效应。第五章发现了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复杂作用,城镇化能缩小本地城乡收入差距,但城镇化与对其他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关系成倒U型关系,城镇化水平较低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溢出效应为负向,城镇化水平较高时,城镇化溢出效应为正向作用;从文献梳理情况看,目前尚未有文献研究城镇化对产业结构溢出效应,本文第六章发现城镇化对其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负向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证明忽略空间因素,对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估计并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