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深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但这种以劳动力资源优势参与全球价值链而形成的低附加值制造业,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生态坏境日益恶化,竞争优势将逐步丧失,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贸易和投资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渠道和机制。研究认为:无论通过哪种渠道和机制,进、出口贸易,吸引FDI和OFDI都是通过影响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积累、技术进步及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来实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和转型升级。其次,通过数理推导的方式,建立三个国家、两个部门模型,分析了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两难处境、转型升级成功的条件,并研究了学习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积累以及我国政府和企业所做决策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还从数理分析上说明了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情况,从而提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再次,本文对C-H模型进行修正,用修正后的C-H模型实证分析了三国两部门模型推导的合理性,并弄清学习吸收能力、国际贸易、吸引FDI和OFDI对我国制造业高、低技术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影响及其“门槛效应”。此外,本文对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教训做了分析,并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提炼了华为公司转型升级的经验。这些案例研究得到的启示对中国政府如何制定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下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从贸易和投资、政府和企业等角度提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盘活存量科技资源,实现要素禀赋的重新配置;提高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增量,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凝聚改革共识,抓住转型升级“窗口期”;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的前瞻性、确保政策得以实施;加大开放力度,鼓励新兴制造业发展;整合全球资源,技术与管理升级并重。
|
|
|
|
1 |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2 |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
3 |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
4 |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
5 |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
6 |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
7 |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
8 |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
9 |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
10 |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
11 |
朱高峰;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中国制造业[J];苏南科技开发;2003年02期 |
12 |
朱之鑫,杨海成,孙家广,唐凤泉,王昌林,刘海燕,郭齐江;聚焦制造业信息化[J];中国高新区;2003年04期 |
13 |
王星琪;;振兴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若干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3年05期 |
14 |
吴晓波;耿帅;;跳出制造业看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J];浙江经济;2003年15期 |
15 |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
16 |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
17 |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
18 |
胡楠;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二)[J];中国招标;2004年25期 |
19 |
刘瑞,周达;奥运会对北京制造业的影响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
20 |
刘自新;打造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