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联营运行机制的研究
【摘要】:
煤电联营公司是独立发电厂(IPP)的一种形式,从能源经济角度出发,把易于露天开采、发热量低的劣质煤(褐煤)集中开采并就地转化为电能,将煤矿采掘工艺和发电厂工艺流程作为一个生产整体,形成以电能为最终产品的能源基地。
在国际上,煤电联营的能源发展模式早已广泛采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七十年代已建成了大量的煤电联营火力发电厂,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我国煤电联营的能源开发模式发展相对较晚,主要原因是发、输电技术的限制,由于煤炭基地远离负荷中心,建设坑口电站需要具备超高压远距离输电技术,以及大容量的汽轮发电机组,由于我国当时还不具备发、输电设备的制造技术和运行管理水平,主要设备要从国外成套引进,从技术经济评价报告看,投资方案不合理。所以,客观条件的制约影响了煤电联营在我国的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在制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大纲中提出了“开发煤田,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的能源开发政策,1990年国家批准伊敏煤电联营项目正式立项,是我国第一家煤电联营试点项目。项目1999年建成投产,煤矿、电厂、输电线路合计投资约126亿元,单位千瓦造价12600元/千瓦,是同期其它燃煤电厂单位千瓦造价(约4000-5000元/千瓦)的两倍多。
同国外煤电联营项目比较,国内煤电联营项目在煤矿采掘技术和发电技术等设备硬件方面,国外与国内差距不大,但是 在公司的运行机制、外部经营环境等软件方面差别很大,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同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澳大利亚的雅隆电厂装机容量1450MW,人员600人,人均装机2.42MW/人,伊敏煤电公司装机容量1000MW,人员7630人,人均装机0.13MW/人,相差18.6倍。1998年,雅隆电厂发电量103亿度电量,人均发电量1.716GWH,伊敏公司2000年计划发电量40亿度,人均发电量0.052GWH劳动生产率相差33倍。从发电量的对比分析,雅隆电厂年容量系数达到81%(7100/8760),而伊敏煤电公司年容量系数仅达到45.6%(4000/8760)。
澳大利亚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实施国家竞争政策,在国有企业中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开放经营。电力工业改革的主要内容:1、发电、输电、配售电三者分离,组成独立的发电厂和保留统一电网;2、 建立电力交易市场,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竞价上网;3、 对国有发电厂和供电部门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引进国外资本进入电力市场。(参见论文附件一)国外能源公司进入澳大利亚电力工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电力市场效率得到提高:平均电价下降26.03%,电力成本平均下降32.85%,电力销售提高24.65%。、设备的意外停机率下降了85.52%,澳大利亚政府和国外发电商在经济上实现了双赢。
我国煤电联营运行机制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主要体现在:
1、国内电力管理体制尚未完全走向市场化。在发电领域已开放了投资市场,国内合资、中外合资、国外独资(BOT)等发电项目相继建成。但是在输配电领域尚未实现对外开放,国家电力公司仍然垄断经营,发电上网竞争机制尚未建立。
2、煤电联营建设成本过高,投资风险高。
3、煤电联营电站的电价定价偏低和电量限发,导致经营亏损严重。
WP=34、煤电联营的管理层次多和财务核算体系分散,管理费开支庞大。
5、主业、副业尚未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过重。
针对国内煤电联营公司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对策和思路是:
1、加快煤电联营公司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新型的公司管理体系和公司统一的财务核算体系。
2、界定煤电联营公司的核心资产,对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对主业和副业进行剥离,理顺经营关系,明确经营责任。积极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3、由于煤炭成本占发电燃料成本的70%,煤电联营成本的定价方法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煤电联营公司煤炭成本转让价格的制订方法。
4、国营企业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是困绕企业经营发展的最大障碍,本文提出了煤电联营公司的债转股方案。
5、企业文化是公司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培育企业文化也是公司经营工作的任务之一,良好的企业文化对推动公司变革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的结论和建议是:
1、 煤电联营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煤电联营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总结。
2、 煤电联营项目投资额大、风险高,国家应给予项目开发的倾斜政策,推进电力体制的改革,营造一个“同网同质同价“的电力竞争市场,保证投资者的公平竞争。
3、 煤电联营项目开发符合国家能源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应坚持滚动开发,形成规模经济。
本文对澳大利亚电力工业的改革成功经验侧重在宏观层面方面介绍,例如如何构建完整的电力市场竞争体系和商业运行方式。我国煤电联营面临的困难既有宏观方面的问题又有企业微观的问题,本文以煤电联营运行机制为研究切入点,借鉴国外煤电联营运行机制成功经验,从微观角度探讨我国煤电联营运行机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以及煤电联营运行机制的解决对策,提出我国煤电联营运行模式的框架和发展思路。
本文不足之处是对影响煤电联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