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贸易政策体系研究
【摘要】:
抛开政治层面的隔阂不谈,单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欧盟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大国”。与同为大国的中国相比,双方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双方都有很高的贸易地位和贸易依存度。欧盟作为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世界第一大区域性集团,其贸易政策发展的已经很完备,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而言有诸多的可资借鉴之处。“大国”的贸易政策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其框架和构成如何?运作机制有何特点?如何进行绩效评估?对中国有何借鉴之处?这些都是本文力图予以回答的问题。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欧关系成为国际经济和政治领域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此背景下,现实需要对欧盟的贸易政策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作深入的研究。
论文的脉络围绕内部贸易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两条主线展开。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的贸易政策有特殊性,不仅有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其成员国之间尚存部分贸易政策,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政策日益延伸到“国内”政策领域,对内与对外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从现实情况来看,欧盟内部贸易政策的导向是“一体化”,对外贸易政策的导向则是“自由化”。从经济学理论上来看,其本质都是倾向于打破贸易和投资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尝试在统一的框架下对其进行研究,但在不同的章节也有所不同,毕竟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具体地,在分析其框架时和具体实施时,把内部贸易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分开来谈,但在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估部分则统一起来分析。
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言。导入问题之后,进行了文献综述,说明了文章的主线和脉络、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欧盟贸易政策的演变及框架。分别以历史的脉络对欧盟对内贸易政策和共同商业政策的演变做了回顾,最后从各个层次对欧盟对内和对外贸易政策的框架进行了疏理。对内贸易政策自部门一体化起步,之后转向全面的共同市场建设,《白皮书》与《单一欧洲法令》是停滞之后的重新启动,经济与货币联盟则使一体化再上新台阶。对外贸易政策的缘起始自《罗马条约》对共同商业政策基本原则和框架的规定,但也埋下了范围之争的种子。《单一欧洲法令》和《欧洲联盟条约》进行了非常有限的修订,《阿姆斯特丹条约》仅取得“最小限度的进展”且争论悬而未决,《尼斯条约》只是取得了有限的进步,直到《宪法条约》对共同商业政策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欧共体历次扩大对共同商业政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扩大使得欧共体需要在贸易政策中内化新成员的利益,同时需要处理扩大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并进行补偿谈判。尽管有种种疑虑,但从结果来看,“欧洲堡垒”并未出现。对于对内贸易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关系,共同体规定了“对应的逻辑”(The Logic of Parallelism)。《宪法条约》规定了一致性原则:对外行动不同领域之间的一致性,更为重要的是,对外行动与对内行动之间的一致性,即在联盟没有内部立法权力的领域,也没有权力缔结国际协定。
第三章为欧盟贸易政策的决策机制。首先提出了一个政策决策的三层次分析框架,之后对每个因素展开进行了分析:政治体制和决策制度、成员国政治、欧盟层次政治、国际层次政治、利益集团。政治体制决定了政策决策的制度结构。决策制度(包括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制度)则规定了决策参与者或影响者进行利益表达和寻求利益的渠道和机制是什么。欧盟的政治体制和决策制度是通过法律的形式体现的,虽然这些法律的形成过程也经过了复杂的决策过程,但一旦这些法律得以通过便相对固定下来,为政策决策提供制度性框架,成为决策体制的核心。欧盟贸易政策决策机制的核心是三层次模式。第一层次是成员国国内政治。第二个层次是欧盟层次,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欧盟政治:成员国之间的讨价还价、欧盟机构在讨价还价中起调节作用并发挥自身积极的作用。最重要的两个欧盟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和欧委会。第三个层次包括国际层面上与欧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角色和力量,尤其是欧盟的贸易伙伴和WTO。利益集团对三个层次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三个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也没有统一的模式。本章勾勒出了一个粗略的分析框架,但事实上欧盟的决策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的政策领域,决策机制的性质可能就有所区别。学者们倾向于用政府间主义主导和超国家主义主导来做粗略的划分。一般而言,政府间主义更加适用于修改共同体条约、缔结国际协定等重大谈判;而在那些非重大事务的决策中,或日常决策中,如贸易救济措施,超国家机构则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是主要作用。
第四章为欧盟贸易政策的实施。对欧洲一体化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说明和评估,分三个维度对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进行了说明:单边、双边/区域、多边。自统一大市场宣告建成之后,欧共体继续在单一市场建设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先后发布了多个行动计划和战略。但欧委会的评估结果显示,内部市场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总体而言,欧盟内部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远未完成,尤其是服务一体化进展缓慢。论文从多边、双边/区域、单边三个维度概括了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情况。在多边,欧共体逐步成为WTO的领导者,总体上遵守WTO的规则,它积极利用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在双边/区域层次,欧盟拥有全球最庞大、最复杂的优惠协议网络。这些协议深受政治考虑的影响。在单边层面,欧盟通过普惠制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即影响力和控制力)。从具体实施来看,欧共体内部贸易政策的趋向是一体化,外部贸易政策的趋向则是自由化。但从侧重上来看,内部一体化毫无疑问是首选。
第五章为欧盟贸易政策的绩效评估。建立了贸易政策绩效评估的一般框架,分别从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两个方面予以评估,并最终得出了“大国优势论”的结论。在经济学、政治学等诸多研究领域中,大国较之小国往往受到更多的青睐。尽管实证和经验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争论,但在理论上确实存在着“大国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增长方面,在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方面都有小国无可比拟的优势;二是在经济安全方面,大国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以抵御国际风险,具体地,资源禀赋更为丰富,生产体系更为完备,更为多样化,这使得某个部门的冲击对产量和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贸易依存度较低,从而不易受国际贸易冲击的影响;能够对出口商品起“蓄水池”作用;有更多的“内需”可赖;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国内回旋余地较大;往往是国际规则的制订者,在国际谈判中具有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往往能够赢得贸易战。这些优势同样适用于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
第六章为中欧经贸关系及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完善。首先从历史的脉络分析了中欧关系的发展,尤其是重点分析了欧盟新出台的对华政策文件,之后分析了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状况及中欧摩擦情况。最后,提出了从各个层次完善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的政策建议:一是对内挖掘“大国优势”,二是实施中国自己的普惠制战略,三是构建中国自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四是在多边谈判中选择成为“搭便车者”更为现实。
|
|
|
|
1 |
刘烨,李凯,李雪;欧盟东扩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
2 |
翁国民,傅林涌;弥补贸易利益失衡——中欧关于欧盟东扩补偿谈判的法律依据[J];国际贸易;2004年06期 |
3 |
林娟;欧盟东扩对中国机电业的影响——浅谈机电业应对欧盟技术壁垒[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01期 |
4 |
王冉冉;论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06期 |
5 |
陈蒙蒙,宋耀,李宁;谈欧盟东扩对区域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文献评述与小结[J];开发研究;2005年02期 |
6 |
王振华;欧盟东扩对中国经济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06期 |
7 |
王保权;浅论欧盟东扩对中国与入盟十国经贸关系的影响[J];北方经贸;2004年10期 |
8 |
徐薇,王世平,李国平;欧盟东扩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4年15期 |
9 |
;欧盟东扩,赢家与替罪羊[J];世界博览;2009年11期 |
10 |
杨逢珉,张永安;欧盟东扩进程及其困难[J];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
11 |
马青云;欧盟东扩全球聚焦东欧市场[J];世界机电经贸信息;2004年02期 |
12 |
温彬,李虎;欧盟东扩对欧洲经济及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年07期 |
13 |
张茂荣;欧盟东扩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
14 |
龙远明;关于欧盟东扩的再思考[J];特区经济;2004年10期 |
15 |
林敏;欧盟东扩后的贸易效应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和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05期 |
16 |
肖海峰;欧盟东扩对欧盟农业的影响[J];世界农业;2001年12期 |
17 |
莫莎;欧盟东扩在环境领域的影响及我国出口企业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08期 |
18 |
;欧盟东扩:新市场,新机遇[J];国际市场;2001年12期 |
19 |
李钢;欧盟东扩带来新商机[J];世界机电经贸信息;2004年06期 |
20 |
闻综;欧盟东扩纺织业喜忧参半[J];纺织信息周刊;2004年1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