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选择研究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成为当前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事实证明,参与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成员方的影响差别很大。有的一体化组织对成员国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有的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和全面把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现实中对于一国制定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和进行模式选择都具有指导意义。我国目前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分析,包括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全面影响和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以及相关对策研究尚没有系统开展。
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从多个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本文在考察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及作用的过程。
本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体层面上建立经济增长模型,以1981-2005年间的106个国家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本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深入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贸易增长和投资增长的影响,并建立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量增长的促进作用。
其次,对32个发达国家和74个发展中国家分别建立经济增长模型,采用两个虚拟变量来衡量和比较同发达国家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同发展中国家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此外还选取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盟(北北型)、北美自由贸易区(南北型)和东盟(南南型),就参与不同模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再次,以印度和墨西哥两个发展中国家为例,采用ADF检验、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以及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法与方差分解法对两国1981-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印证了参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存在不同影响。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拓宽要素供给来源渠道,促进世界贸易总量增长,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一体化组织整体贸易地位,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国民收入扩张的传导效应等渠道促进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
第二,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伙伴国经济发展程度对本国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直接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还能够通过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渠道进一步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通过引力模型得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更倾向于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减少同区域外贸易伙伴的贸易量。
第三,发达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会带来正面影响,而与经济欠发达国家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发展中国家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同经济欠发达国家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参与南北型和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成员方的经济增长,参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不确定。
第四,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比较印度和墨西哥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参与南南型一体化组织,对本国经济增长往往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还会阻碍经济增长,若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中既包括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包括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则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如果发展中国家采取积极稳定的政策,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那么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本国GDP增长将会呈现出正向拉动的收敛趋势。
第五,结合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来看,中国应以亚洲为重点,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环中国自由贸易区,积极参与次区域和小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上,中国应积极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大力发展双边自由贸易区,以增加出口,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
本文的主要创新和特色之处在于:
第一,系统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第二,改善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方法。已有的文献大多在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以一个简单的虚拟变量来表示一国是否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员,并未考虑到在既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中,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参与一体化获益程度的影响。本文既考虑了虚拟变量因素,同时还考察了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参与程度的两个指标:绝对一体化指标和相对一体化指标,并将这两个指标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方法进行测算,从而更加深入地解释了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三,丰富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增长效应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全面的综合分析,以保证实证模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以及实证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弥补了国内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证分析不够深入的不足。
第四,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得出了有说服力的结论,对于一国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全文分为9章,主要结构及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导言,给出了选题的目的及意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并对将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一国经济增长能带来正面影响,也能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章系统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第四章采用1981-2005年间106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建立经济增长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分析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贸易增长的影响、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伙伴国经济发展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章对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员方进行分类,分别对发达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析。
第六章采用ADF检验、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以及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法与方差分解法,以印度和墨西哥(1981-2005年)为例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七章分析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第八章分析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对全文进行简要的总结。
|
|
|
|
1 |
杨柏芳;;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模式的生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
2 |
廉晓梅;论APEC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挑战[J];东北亚论坛;2002年03期 |
3 |
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
4 |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模式及其构建研究[J];科学发展;2010年02期 |
5 |
王兴东,刘园园;欧洲与东亚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05年10期 |
6 |
洪亦卿;;简评现行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视角[J];黑龙江史志;2008年05期 |
7 |
杨友孝;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三大主要问题及其模式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
8 |
罗庆成,潘伟光,朱允卫;农业产业化的模式与对策选择[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8年02期 |
9 |
许显滨,矫江,耿立清;黑土农业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以双城市为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8年04期 |
10 |
汪传旭,刘大;我国航运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对策的探讨[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1 |
刘生;论现代权威型政府模式的构建[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
12 |
王湘,李凌鸥;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13 |
于洪彦;略谈如何策划市场调查项目[J];税务与经济;2000年01期 |
14 |
田能瑾,解洪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分析及模式选择[J];造船技术;2000年02期 |
15 |
李晓燕,宋乃平;美日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及对我们的启示[J];东疆学刊;2000年03期 |
16 |
杨云彦,陈浩,陈金永;乡村工业嬗变与“自下而上”城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
17 |
沃田;论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
18 |
蔡雪君,崔红琴;关于外部劳务管理模式的思考[J];经济师;2001年12期 |
19 |
方卫华;科技园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09期 |
20 |
柳晓枫;浅谈目标管理[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
|